
網絡不良信息的應對策略
- 更新時間:2013-08-30
-
辦公文檔
以下是為您推薦的《網絡不良信息的應對策略》,希望能對您的工作、學習、生活有幫助,歡迎閱讀參考!
范文1
抵制網絡不良信息的對策研究
作者:蘇喬明
單位:江蘇省如皋初級中學
中學生處于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如何使他們自覺抵制不良信息的影響,健康、快樂地成 長,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對策之一:凈化網絡資源環境。個體家庭的電腦上網,可通過專用殺毒軟件對網上不良 信息進行過濾或選擇,從而達到凈化的目的。街上隨處可見的規模大小不一的各式“網吧” ,要想使之凈化就較為復雜:首先,“網吧”業主要有理性的認識,不僅要看重經濟效益, 更要考慮到中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禁止未成年人進入“網吧”;其次,國家有關部門要建 立督查機構,規范管理網絡技術的正確應用,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相關部門如文化,城管等 單位要加大管理力度,使“網吧”管治規范化、文明化。
對策之二:增強學校家庭防范。學校要加強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及法制教育,提高 學生的覺悟,培養學生的情操,使學生能夠自覺抵制西方腐朽思想、文化觀念和價值觀的侵 蝕,自覺抵制不健康思潮的精神污染;要對學生講清網絡技術的虛擬性、復雜性,講清網絡 不良信息的危害性,讓學生對網絡知識有一個全面而深刻的認識;要以適當的性教育、道德 教育來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情感溝通,并教給學生正確的自我保護辦法,使他們能自覺控 制和調節自己的欲望,提高個人修養;要辦好家長學校,專門講解網上不良信息的嚴重影響 ,增強家長的防范意識。學校要和家庭聯合管理學生的課余生活,對有條件上網的家庭通過 家訪或其他方式進行聯系,聯合家長一起做好家長的心理健康教育,嚴格控制學生到不規范 、不健康的“網吧”上網,嚴格限制學生訪問網站站名,正確引導學生游覽有利于學習、生 活的健康向上的優秀網站。
對策之三:加強自我心理教育。由于一部分中學生的道德觀念、政治觀念混亂,是非、 善惡不分,盲目崇拜影視作品中的“大俠”、“英雄”、甚至反面人物,帶著心理誤區和好 奇心理來看待網絡世界中出現的種種不良信息。這樣就難免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嚴重影響 。鑒于以上原因,中學生加強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顯得甚為必要。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只 有促進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克制、自我完善是中 學生自覺抵制網絡不良信息的強大內驅力。中學生在網絡遨游時要掌握上網的道德標準和要 求,以此來檢查、分析、評判自我,以堅強的意志力、高尚的自尊心、健康的求知欲來克服 不良思想傾向,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以增強自我“免疫力”。
綜上所述,由于網絡技術的發展,不良信息在網絡上肆意傳播,學生的心理健康正面臨 著嚴峻的挑戰,教育工作者要把工作做在前面,在想方設法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營養豐 富”的土壤的同時,還要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和引導,充分發揮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能力,提 高學生的自我“免疫力”,使中學生迅速成長為適應信息社會需要的身心健康的時代驕子。
范文2
網絡不良信息對未成年人的危害及對策
“愛一個人就讓他上網吧,那是天堂;恨一個人就讓他上網吧,那是地獄。”這句一度流行的網語,決非危言聳聽。網絡是天堂,在線教育、電子商務、寬帶社區等能提供無窮的知識寶藏,令人盡享信息時代的便利;網絡是地獄,色情泛濫、黑客猖獗、網上犯罪等,一切現實生活里的陰暗面在網上都有變本加厲的折射。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最近公布的一項統計報告顯示,18歲以下網民占我國上網總人數的15.1%,而在對網民職業分布的調查中,學生的比例達23%,是所有職業中最多的一個。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對遼寧省三個主要城市(大連、沈陽、錦州)的未成年人(以學生為主)網絡媒介的接觸現狀進行了問卷調查。
一、未成年人接觸的主要網絡不良信息
網絡不良信息主要包括穢色情、恐怖暴力、、博、反動、迷信、誹謗、謊言、謾罵等有害信息。對于未成年人來說,不良信息也包括網戀在內。
根據我們的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未成年人接觸的不良信息主要有暴力、色情、恐怖內容,這占其接觸的不良信息的57%。此外網絡博、語音室罵聊現象也在未成年人中有蔓延之勢。
1、 暴力內容
網絡暴力往往通過戰、暗殺、綁架、幫派行會等方式表現出來。有人統計在網絡上流動的非教育信息,70%涉及到暴力。在調查中,當問及“玩游戲時,有無被人惡意打殺或惡意打殺別人”時,49.2%的人回答是肯定的。
很多大型的網絡游戲及相關網站存在暴力內容,這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是肯定的。比如你殺了對方,作為一種獎勵你就可以占有他的財產,這對他的價值觀有影響。青少年如果大量地接觸這類游戲和網站,他會對游戲中的暴力場面和暴力行為習以為常,覺得打人、殺人如家常便飯,不必大驚小怪。這就容易產生誤導,一旦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某些需要解決的棘手問題,就會用暴力手段解決。
2、 色情內容
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以中文為主的黃色網站有5萬多個,每天瀏覽過黃色網站的人數占上網人數的3.8%左右,而25歲以下的青少年中,上網者占45.2%。
另據調查,網上非學術信息中47%與色情有關,每天約有2萬張色情照片進入互聯網,大多數黃色網站中小學生可以隨意進入。由此可見,穢色情信息通過網絡對青少年造成了“精神污染”,嚴重毒害著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人稱之為“電子”。
3、虛假信息
虛假廣告、虛假新聞、虛假身份……,由于網絡傳播的特性使然,各種不真實信息在網絡上粉墨登場。這讓不少未成年人產生一種錯覺,認為在網上發布信息是可以隨意的,可以不用負任何責任,于是用假名、說假話、不負責任地胡言亂語成了一種“時尚”。在調查中,76.4%的調查對象認為自己不會在網上公布真實的個人信息。該群體覺得網絡媒體不如傳統媒體那樣具有權威性,對網絡信息內容常持懷疑態度。
4、網上博
近年來,網絡博開始盛行起來,有關博的網絡游戲、博網站大量出現,由于上網博下注相當方便,因而吸引了無數人參與,越來越多的人沉迷于網絡博不能自拔。我國的網吧大多設在大專院校和中小學校附近,未成年人經常通宵達旦進行網絡博,由于資金缺乏,往往通過盜竊、搶劫、詐騙等手段去獲取,從而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5、語音聊天中的粗俗內容
網絡聊天在很大程度上是匿名交流,這為一些不善于社交、性格內向的人提供了一種袒露個人隱私和宣泄情感的方式。據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語音聊天已經成為吸引未成年人上網的又一重要因素。走進網吧,也許你會看見這樣一個場景:一位漂亮女孩帶著耳機、對著話筒泰然自若地叫罵,說些不堪入耳的臟話。這就是時下出現的語音室罵聊現象。罵聊現象可以說是對網絡“解除抑制”功能的負面應用,對文化環境有嚴重的污染效應。
二、網絡不良信息對未成年人的危害
1、妨礙未成年人生理的健康發展
從生理上講,青少年正處在長身體的時期,長時間坐于電腦前,會令他們腰肌受損,視力下降,精神疲憊,且身體長期受到電磁射線的輻射,影響健康。在調查中,我們得知目前1次上網時間超過3個小時的未成年人占40.8%。長時間對著電腦屏幕,留戀往返于五彩斑斕的網絡虛擬世界中,對未成年人身體的正常發育起到了破壞作用。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因為上網而感到很累、視力下降、愛睡覺的人占43.6%。另外,網戀也會使未成年人性早熟。
2、使未成年人出現“網絡成癮癥”
“網絡成癮癥”是一種過度使用互聯網行為的心理疾病,患者年齡介于15—45歲之間,未成年人患病比例遠遠高于成年人。心理醫學專家對“網絡成癮癥”患者的描述是:對網絡操作出現時空失控,而且隨著樂趣的增強欲罷不能。醫學專家介紹,“網絡成癮癥”可造成人體植物神經紊亂,體內激素水平失衡,使免疫功能降低,引發緊張性頭疼、焦慮、憂郁等,甚至可導致死亡。
3、妨礙未成年人個體的社會化過程
網絡人際傳播比現實中的人際傳播更自由,人們可以選擇自己中意的交流對象,選擇適合的交流話題。與現實中的交流相比,這種交流能更能體現個人意志。
一些人對網絡的依賴,已經不僅僅限于網上的人際交流。玩網絡游戲、下載網上音樂及瀏覽色情網站等,使他們在網絡中愈陷愈深。日久天長,負面效果就會越來越明顯:這些未成年人性格會孤僻、內向,不愛與人交流,不能很好地處理現實中的人際關系與矛盾,只滿足與虛擬世界中的人物交往;一些人習慣了網絡交流的方式與語言,回到現實世界里來,難免會有不適應的感覺,這也會減少他們對現實的人際交流的愿望。
在我們的問卷設計中,其中有一道題是讓未成年人排列自己與他人交流量多少的次序,結果是和同學朋友的交流占53.3%,與網友的交流占11.2%。相對而言,未成年人與網友的交流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很大,卻也顯示出網絡人際傳播對未成年人人際關系的影響。
人的成長是一個不斷社會化,由自然人成為社會人的過程,由于虛擬網絡世界的介入,會使未成年人的角色學習發生斷層,使他們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社會人。這對于一個正處于社會角色不斷轉型的未成年人來說,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他該承擔的社會角色沒有承擔,當他在現實中遇到角色沖突和角色矛盾時,不知道該怎樣去解決和應對。
4、導致未成年人社會責任感的缺失
調查得知,未成年人上網,76.4%的人不會在網上公布自己的真實信息;同時,我們也了解到有86.8%的未成年人不相信別人公布的信息,對網絡媒體缺少信任感。當問他們“如果在網上被騙,會怎樣去做?”時,有36.1%的人承認會報復或再騙別人。
在網絡世界里,人人可以信口開河,人人可以撒謊而不必承擔法律責任和道德譴責,這種默許會在無形中助長這些孩子們撒謊的勇氣和膽量,久而久之,在他們的觀念里,會覺得撒謊并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認為這是無可厚非的。這種觀念一旦形成,引發的實際結果則是在行為上的體現,即在現實生活中也對周圍的人撒謊。一個缺乏誠信的社會將是一個十分可怕的社會。現在我們國家要發展市場經濟,要建立比較完善的市場機制,除了政治、經濟體制上的法律上的改革與規范外,誠信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國家的民族傳統美德之一便是誠實守信。
不誠實、撒謊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危機,同時也使人們對社會缺乏責任感。對不良現象的沉默就是縱容,應該對這種現象大力討伐并解決之。
5、引發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傾向和犯罪行為
在我們的調查中,當問及“是否會用游戲里的武力解決生活中遇到的不高興的事?”時,有7.5%的人的回答是肯定的,57.8%的人回答是“說不準”,態度含糊不清。從數據表面上看,“肯定會”用暴力解決不如意事情的人占極少數,但已充分說明了網絡暴力內容的負面影響是肯定無疑的;同時我們更需注意態度含糊不清的人,如果這些人在現實生活中缺少正確的引導,極有可能從“說不準”的態度轉向“肯定會”的態度。從這一點看,如果缺少適當的關注和引導,網絡暴力內容對未成年人潛在的負面影響是巨大的。
雖然互聯網帶給人們的是虛擬的世界,但虛擬的互聯網卻可以帶給青少年實實在在的傷害。法律專家指出,繼父母離異、、電子游戲等成為引發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后,互聯網絡中的不良信息是也是誘發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
初步統計顯示,網吧周邊已經成為青少年犯罪的多發區域,且呈現出逐漸上漲的趨勢,據有關部門調查,因上網引發的未成年人犯罪占同期未成年人犯罪的比率已由2000年的4.1%上升到2003年1—3月份的25.1%。
6、未成年人失去學習興趣
互聯網一方面為青少年學習、交流以及娛樂提供了更為寬廣的天地,但是另一方面,青少年通宵達旦沉湎于網絡,對其學業、健康和思想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在我們的調查中,有49.1%的人承認上網對其學習成績有負面影響。對于未成年人來說,長時間沉溺于網絡世界,會使他們對學習產生不同的看法,認為學習是辛苦的,是枯燥的。現在一部分未成年人在網絡游戲中,在不良信息的淹沒中,其感官受到某一特定的內容的刺激,興趣集中于此,其注意力也會從應該專注的學習上變成了片面地、極端地關注不良信息。
三、消除網絡不良信息對未成年人危害的對策
未成年人上網的主要地點有網吧、家中和學校。因此,要消除不良信息的泛濫,對前述三者的關注是必不可少的,同時還要在網絡管理、網絡技術和網絡立法等方面尋找防止和消除不良信息的對策。
1、學校與家庭共同疏導
調查發現,學校和家長對于孩子上網65.3%采取禁止或放任兩種極端的做法。其實,網絡這一新興媒體是一把雙刃劍,既有利又有弊,不必將其視為洪水猛獸絕對禁止,也不必對此完全相信放任自流,應該采取“堵疏結合”的方式,把握二者的辯證法,避免“單打一”與片面思維,學校和家長應加強自身的網絡知識,引導孩子健康上網。
在家庭教育方面:首先,家長要嚴于律己,以身作則,上網時不做有違網絡文明和網絡道德的網上活動; 其次,對孩子在家中的上網活動,家長既不能任其遨游、放任不管,也不能因噎廢食、完全禁止,在一定控制和監督下應允許孩子適當上網;再次,作為家長,還要掌握一定的電腦網絡知識,只有這樣才能有針對性的作好疏導工作,才能向孩子推薦健康、文明、有益的網站,才能掌握孩子的網上心理及動向;最后,可以在家用電腦上裝一套合適的防黃、掃黃軟件,建立起一道“防黃屏障”,避免孩子主動或被動地遭受網絡不良信息的侵害。
在學校教育方面,一方面,學校要開設網絡安全防范教育課,并加強網絡法制教育;另一方面,學校要加強網絡道德教育,在德育課中補充進網絡道德教育方面的內容,給學生以正確的引導。此外,擴大未成年人的課余活動空間,建立文明健康的網上教室也是值得提倡的。
2、社會監督和引導
(1)開設未成年人“網絡成癮癥”的心理咨詢熱線
通過媒體宣傳普及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知識,開設未成年人“網絡成癮癥”的心理咨詢熱線;建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詢與指導中心”,聘請專業心理工作者進行咨詢指導;建立救助網站;加強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人員的培養,以盡快在數量和質量上滿足社會需求。有關部門可組織成立“青少年網絡成癮癥預防與矯治中心”,以預防和矯治青少年網絡成癮。
(2)政府和相關部門齊抓共管
要全面整治網絡不良信息,政府必須擔負起統籌決策、宏觀管理的職責,加強其監督和管理功能。建立網警隊伍,對互聯網進行實時有效的監控;文化市場管理部門要建立對進口游戲軟件的審查制度和流入渠道的監管制度;制定游戲產品評審分級標準和分級管理制度;定期向社會公布不適宜未成年人玩的游戲名稱。規范互聯網上網營業場所、電子游藝廳等,采取措施控制電視、電影、網絡等媒體傳播劣質文化。
(3)堵住源頭
根據2002年9月國務院頒布的《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依法加強對網吧的監督管理。要從源頭上對提供互聯網接入服務的有關電信運營商嚴格要求,據悉,年底全國各地都將安裝“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計算機經營管理系統”,通過這套監管系統,文化行政部門將以高科技手段對網吧全程實時監控。遼寧沈陽市加大整頓網吧力度,做出兩項規定:一是對容留未成年人上網的網吧將給予停業整頓和吊銷執照的重罰;二是要求網吧與寬帶服務商簽署協議,保證每天24時切斷接入信號,使網吧24時后無法登錄互聯網,以此杜絕超時經營問題。
(4)利用健康信息來正面引導未成年人
要建設一批健康、文明、科學,對青少年能起正確導向作用且富有吸引力的網站。青少年好奇心強,探索未知領域的興趣濃,因此可以針對他們身心發育的規律和特點,設計一些適合他們的網站,讓孩子們學會有效使用網絡信息,學會正確的網絡交流,學會利用網絡進行科學研究,學會利用網絡發展自己,這才是預防青少年網絡有害使用的最積極的辦法。同時,大力組織開發具有我國文化特色、主題積極、內容健康而又情節生動的電子游戲產品,這是阻止不健康進口游戲泛濫的最佳途徑。
3、加強網絡立法
由于法律滯后于網絡化的進程,難以適應規范網上信息及打擊網絡犯罪活動的實際需要,影響了法律對未成年人網絡犯罪的威懾力,因此要盡快修訂、補充、完善相關的法律內容,以更適用于青少年網絡權益的保護和使用的管理。同時,加快立法進程,加大青少年網絡法制教育的力度,是擺在全社會面前的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4、從技術上提高網絡防控的能力。
應該大力研究開發網絡安全防范技術及產品,通過技術屏障和過濾,防止對青少年危害極大的網絡色情、博、暴力等有害信息及不健康的網絡游戲的侵入,全方位地為青少年網上健康之行護航。公安機關應加強計算機安全技術的研究和開發,依靠先進的技術手段保障網絡安全;在民間也要成立控制計算機網絡犯罪的民間公益性團體,協助政府更有效地遏制網絡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