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大法律基礎與實務形成性考核冊答案
- 更新時間:2013-12-02
-
電大作業
以下是為您推薦的《電大法律基礎與實務形成性考核冊答案》,希望能對您的工作、學習、生活有幫助,歡迎閱讀參考!
《法律基礎與實務》第1次平時作業參考答案
輔導教師:陳永高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1分,共8分)
1.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C )
A.法是由國家制定的、而非認可的 B.法是由國家認可的、而非制定的
C.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 D.法是由國家制定并認可的
2.資本主義國家的第一部成文憲法是:( B )。
A.英國憲法 B.美國憲法 C.法國憲法 D.俄國憲法
3.以下表述正確的是:( B )。
A.法律必須是公開的,不經公布就不具有效力
B.“法律原則上僅適用于將來,沒有溯及既往的效力”,這項原則在法學上也被稱之為“從新原則”
C.法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內容的行為規范
D.法律生效后,必須使一國之內的所有公民知曉,否則,“不知法者得免其罪”
4.世界歷史上最早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是( B )。
A.最早實行憲政的英國憲法 B.以《獨立宣言》為先導的美國憲法
C.蘇俄憲法 D.以《人權宣言》為其序言的法國憲法
5.下列哪個不屬于我國法的正式意義上的淵源? ( D )
A.特別行政區的法 B.行政法規
C.經批準承認參加的國際條約 D.共產黨的政策
6.某甲于1996年7月到某地辦事,從此下落不明,其妻想要求法院宣告他失蹤。根據民法規定,她必須要在她丈夫下落不明滿( B )年后才有權提出。
A.1年 B.2年 C.3年 D.4年
7.法是以( B )為內容的行為規范。
A.國家意志性 B.權利義務 B.國家強制力 D.社會關系
8.下列部門法中,屬我國目前尚未形成統一、完整的法典的是( B )。
A.憲法 B.刑法 C.民事訴訟法 D.行政法
二、多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16分)
1.以下說法錯誤的是( A B D )
A.法是由國家制定的、而非認可的 B.法是由國家認可的、而非制定的
C.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 D.法是由國家制定并認可的
2.憲法規定,公民的政治自由包括(B C D)
A.宗教信仰自由 B.結社自由
C.言論、出版自由 D.集會、游行、示威自由
3.在我國,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C D)
A.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 B.國務院
C.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D.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4.關于法的特征,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 B D )
A.法要求以國家的名義創制和頒布
B.法的適用范圍以國家主權為界域
C.法具有嚴密的邏輯結構
D.法是以國家強制力為保證的
5.根據我國憲法的規定,全國人大代表非經人大主席團許可,在全國人大閉會期間非經全國人大常委會許可,不受( B D )
密 封 線 內 不 要 答 題 |
A.拘留 B.逮捕 C.任何案件的法院審理 D.刑事審判
6.憲法與普通法律的主要區別在于:( A B D )。
A.法律效力不同 B.法律內容不同 C.表達形式不同 D.制定程序不同
7.下列哪些權利屬于公民基本權利中的政治權利和自由?( A D )。
A.言論自由 B.宗教信仰自由 C.批評建議權 D.選舉權
三、名詞解釋(每小題5分,共30分)
1.法
答: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并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反映統治階級意志的行為規范的總和。P2
2.法的淵源
答:就是法的具體表現形式,即國家機關制定或認可的具有不同法律效力和地位的法的不同表現形式。P15
3.宣告死亡
答:指自然人下落不明滿一定的期間,經利害關系人申請,由人民法院宣告其死亡的法律制度。P108
4.行政相對人
答:指具體行政法律關系中與行政主體相對應的另一方當事人,即處于被管理地位的組織和個人。P71
5.行政權力
答:簡稱行政權,指國家憲法、法律賦予國家行政機關執行法律規范、實施行政管理活動的權力,是國家政權的一個組成部分。P60
6.行政行為
答:是行政法律行為的簡稱,指行政主體依法實施行政管理,能直接或間接引起法律效果的公務行為。P73
四、判斷分析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1.法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內容的行為規范。
判斷:( 錯 )
理由:法是以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行為規范。它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
2.一般來講,法不應溯及既往,不應適用于法律生效前的行為。
判斷:( 對 )
理由:法不溯及既往是法在時間效力上的一般原則。一般情況下,法不適合用于法律生效前的行為,此又稱從舊原則。
3.某人從書店買了一本書。這本書既然已歸他所有,他當然也享有了這本書的知識產權。
判斷:( 錯 )
理由:他享有這本書的所有權,但不享有這本書的知識產權。知識產權是以智力成果為客體的民事權利,書僅是承載智力成果的載體。知識產權不因為書的買賣而發生轉移。
4.王某拖欠他人5萬元的債務,債權人起訴至法院。由于王某是全國人大代表,所以,在 全國人大閉會期間非經全國人大常委會許可,王某可不接受民事審判。
判斷:( 錯 )
理由:人大代表的人身特別保護權僅限于非經法定程序免遭逮捕和刑事審判。張某以此身份可不受逮捕和刑事審判,但對于民事案件,他必須應訴。
5.行政主體所擁有的行政權應屬于權力性質,而不是權利。
判斷:( 對 )
理由:權力是指一定的機關或組織依法所具有的支配力量,具有縱向性(不能自由處置)、單方性,其主體限于國家機關或組織。權利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主體為實現某種利益,而依法進行一定的作為和不作為的資格,與義務相對而稱,其具有橫向性(可放棄或轉讓)、雙方性。所以,行政主體所擁有的行政權應屬于權力性質,而不是權利。
五、案例分析題(16分)
1.李甲14歲,某中學初二學生。一天,在放學回家的路上,李甲看到某商場正在進行有獎銷售,獎券為20元一張,最高獎金額為5000元,他便買了一瓶價值20元的洗發水,領到一張獎券。幾天后,抽獎結果公布,李甲所持獎券中了最高獎,李甲非常高興,急忙把中獎的消息告訴了母親王乙,母子二人馬上去商場兌了獎,王乙把這5000元錢放到家中的柜里。
李甲一直想要臺電腦,媽媽王乙總說沒錢,李甲見現在有錢了,就又提出要買臺電腦,王乙說:“我和你都不懂,等你爸出差回來再買吧”,李甲以為媽媽又在騙他,就說:“反正是我的錢,我愿意買什么就買什么”,王乙說:“你一個小孩子,怎么能得這么些錢呢,這錢就是爸爸媽媽的,應該由爸爸媽媽來支配”,李甲暗自生氣,趁媽媽不注意,悄悄拿了5000元錢到商場買了臺電腦。見兒子抱回一臺電腦,王乙急了,立刻拉著李甲來到商場,說李甲買電腦沒有征得父母同意,要求退貨。售貨員說只有電腦質量不合格才予退貨,現在電腦質量沒問題,無法退貨。
問題:(1)本案獎金究竟應歸誰所有?
答:獎金歸李甲所有。李甲14歲,是限制行為能力人,雖然不完全能以自己的行為承擔民事義務,取得民事權利,但他們進行的純粹獲得利益、不損害他人的行為是有效的。
(2)李甲購買電腦的行為有法律效力嗎?他父母能否要求退貨?
答:李甲購買電腦的行為是沒有法律效力的。《民法通則》第12條第1款規定:10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用5000元買一臺電腦,這個標的是很大的;而且李甲是在生氣的情況下實施該行為的,他不可能完全理解他這種行為的后果,他又沒有征得父母的同意。所以李甲購買電腦的行為無效。
無效行為的法律后果是返還財產,故李甲的父母有權要求退掉電腦。
《法律基礎與實務》第2次平時作業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1分,共8分)
1.關于法人,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 )。
A.法人是一種具有獨立的民事主體資格的組織
題號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選項 |
|
|
|
|
|
|
|
|
B.法人是指代表單位行使職權的正職負責人
C.法人是指具有法律地位的自然人
D.法人一般而言就指的是國營單位,而不包括非國有企業
2.丙有電視機要賣,乙自作主張向丙聲稱:“我要,我可以代甲賒銷。”丙不放心,托人將這事告訴了甲,但甲一直未作明確表態。乙以甲的名義與丙訂立合同后,乙很快售完了電視機,人卻不知去向,而甲此時又以丙系無權代理為由拒絕支付貨款。根據民法的有關規定,丙的損失應由( A )。
A.甲向丙負責 B.丙自己負責 C.乙向丙負責 D.甲、乙分別向丙負責
3.李小姐在成衣店加工連衣裙兩條。取連衣裙時,李小姐發現錢沒帶夠,經與店主協商約定:李小姐可以當即取走連衣裙,但須將李小姐的手表留下,過兩天來交加工費時一并取回手表;如李小姐逾期不來交服裝加工費,店主可以將手表變賣以受償其債權。由此分析,成衣店對李小姐的手表享有( A )。
A.質押權 B.抵押權 C.留置權 D.使用權
4.假設你的同事未經你同意,以你的名義向商店訂購了一臺你正急需的打印機。那么,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C D )。
A.你同事的這一行為未經你的授權,所以這個訂購行為當然無效
B.以為打印機正是你急需的,你的同事是在好心幫你,所以,行為當然是有效的
C.這一行為的有效與否,取決于你的追認或拒絕
D.如果你對此一直未予以明確表態,則意味著你表示同意
5.為了擔保債權的實現,合同一方當事人在合同成立時或合同履行前,按照合同標的額的一定比例,預先給付對方一定數額的貨幣,一旦有一方因不履行合同而違約,其罰責效力即予體現。這種擔保方式指的是( A )。
A.定金 B.違約金 C.訂金 D.預付款
6.我國的《民法通則》規定:當事人在實施法律行為時,不得欺詐、脅迫對方當事人,雙方不得惡意串通實施損害國家、集體、第三人的利益的行為。這一規定是民法( D )原則的體現。
A.平等原則 B.自愿原則 C.等價有償原則 D.誠實信用原則
7.某乙現年25歲,工廠工人,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他可根據( A )的規定,請他父親以他(乙)的名義買一幅名畫。
A.委托代理 B.法定代理 C.指定代理 D.復代理
8.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因產品質量不合格而致人損害的,受害者( C )。
A.只能要求制造商承擔責任
B.只能要求銷售者承擔責任
C.可以要求制造者承擔責任,也可要求銷售者承擔責任
D.若是由于倉儲、運輸所致,必須向倉儲者或運輸者提出請求
二、多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16分)
1.行政法在內容與形式上具有以下特點( A B C D )
A.行政法沒有統一、完整的法典 B.行政法的表現形式多樣
C.行政法規范易于變動 D.實體性規范和程序性規范交織在一起
2.以下哪些人肯定屬于監護制度所保護的對象? ( B C D )
A.高位截癱的成年殘疾人 B.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
C.10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 D.正值17周歲的高三學生
3.某甲今年15周歲,他用口頭協議的方式將自己價值一萬余元的鋼琴賣給某乙。因某甲身高體健,某乙并不知道某甲尚未成年。該協議( A D )
A.因主體資格欠缺而效力待定 B.屬重大誤解
C.因形式不合法而無效 D.某乙在某甲的父母表態前(經催告后的一個月內),可以撤銷該協議
4.根據我國法律規定,下列親屬中屬于法定繼承人范圍的有(B D)
A.叔叔、舅舅 B.兄弟姐妹 C.孫子孫女 D.外公外婆
5.假設你的同事未經你同意,以你的名義向商店訂購了一臺你正急需的打印機。那么,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C D )
A.你同事的這一行為未經你的授權,所以這個訂購行為當然無效
B.因為打印機正是你急需的,你的同事是在好心幫你,所以,行為當然是有效的
C.這一行為的有效與否,取決于你的追認或拒絕
D.如果你對此一直未予以明確表態,則意味著你表示拒絕
6.公民甲因遭受他人不法侵害而造成身體傷害或死亡的,可以請求加害人賠償的范周包括( A B D )
A.甲的醫療費、殘疾者生活補助費
B.甲因誤工減少的收入
C.親屬因探望甲而誤工損失的費用
D.甲的喪葬費和甲生前扶養的人必要的生活費
7.下列權利中,只能由自然人享有、法人或其他組織不得享有的是( A B )
A.生命健康權 B.肖像權 C.著作權 D.名譽權
8.關于法人,以下說法錯誤的是:( B C D )
A.法人是一種具有獨立的民事主題資格的組織
B.法人是指代表單位行使職權的正職負責人
C.法人是指具有法律地位的自然人
D.法人一般而言就是指的國營單位,而不包括非國有企業
三、名詞解釋(每小題5分,共30分)
1.行政處罰
答:特定的行政主體依照法寶權限和程序,對違反行政法律規范但尚未構成犯罪的行政相對人給予行政制裁的具體行政行為。P77
2.行政復議
答:指公民、法人或其它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了他的合法權益,依法向特定行政機關提出申請,由受理該申請的行政機關對原具體行政行為依法進行審查,并作出行政復議決定的活動。P80
3.行政賠償
答:指行政主體及其行政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行政職權,侵犯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并造成損害,而依法由行政主體(代表國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的制度。P85
4.民法
答:是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之間、法人之間以及自然人與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P94
密 封 線 內 不 要 答 題 |
5.公民
答:指具有某國國籍,并根據該國憲法和法律規定可以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P103
6.要約
答:要約是一方當事人向另一方當事人提出訂立合同的條件。希望對方能完全接受此條件的意思表示。發出要約的一方稱為要約人,受領要約的一方稱為受要約人。
四、判斷分析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1.只要是行政主體所為的行為都是行政行為。
判斷:( 錯 )
理由:行政行為的確是行政主體所為的行為,但并非行政主體所為的一切行為都是行政行為。行政行為是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職權、實施行政管理的行為,是一種公務行為,所以行政主體從事的非公務行為不是行政行為。
2.法人應以自己獨立的財產對外承擔責任,并且不以自己所有或經營管理的財產為限。
判斷:( 錯 )
理由:根據法律規定,法人的財產責任為有限責任。首先,法人應以自己的名義獨立承擔責任:其次,法人僅以自己所有或經營管理的財產為限,對外承擔責任。
3.甲公司所屬的辦公樓頂所懸掛的招牌脫落,砸在行人乙的頭上造成乙當場死亡。在通常情況下,甲公司應該對乙的死亡承擔全部責任。
判斷:( 對 )
理由:這是建筑物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民法通則》予以特別規定,“由建筑物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承擔民事責任,但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所以,在通常情況下,由甲公司承擔民事責任。
4.為了擔保債權的實現,合同一方當事人在合同成立時或合同履行前,按照合同標的額的一定比例,預先給付對方一定數額的貨幣,一旦有一方不履行合同,其罰則效力即予體現。這種擔保方式指的是訂金。
判斷:( 錯 )
理由:應為定金。為了擔保債權的實現,定金就是合同一方當事人在合同成立時或合同履行前,按照合同標的額的一定比例,預先給付對方一定數額的貨幣,一旦有一方不履行合同,定金罰則的效力即刻予體現。訂金不是擔保方式。
5.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是無效的合同,對當事人不產生法律上的拘束力。
判斷:( 錯 )
理由: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是效力待定的合同,合同有效或無效取決于其法定代理人的追認,追認即有效,拒絕即無效,不作任何表示的視為拒絕。
五、案例分析題(16分)
1.甲受權張某與乙談判,協商一樁買賣。為此,張某多次與乙接洽。后來,機經觀察,對張某的辦事能力產生懷疑,遂告知張某,別再與乙接洽了,其代理權已被撤消,甲將親自與乙協商,做成這筆買賣。對這一變故,乙毫不知情。張某對此十分不滿,為證明自己的能力,繼續與乙協商,并很快簽下了合同。甲知悉此事,為時以晚,細看合同,發覺對自己十分不利,遂表示張某系無權代理,自己拒絕追認,合同無效。乙則主張自己并無過錯,合同應當有效。
、 問:合同是否有效,為什么?應如何處理?
答:這個案例是典型的表見代理的情況。
表見代理是無權代理的一種特殊情況。它是指雖然行為人無權代理,但若在客觀上存在著足以使善意相對人相信其有代理權的情況,被代理人將承擔由此引起的法律后果的代理。甲撤消了張某的代理權,張某的行為屬代理權終止后的無權代理。但是由于甲是足夠充分的。鑒于此,張某的行為構成表見代理。所以,張某與乙簽定的合同有效,甲應對合同產生的后果負責。但是,如果合同對甲確實不利,因這是張某的行為造成的,甲有權向張某追償由此造成的損失。
《法律基礎與實務》第3次平時作業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1分,共8分)
1.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故意傷害他人致人輕傷的,( A )刑事責任。
A.不負 B.應當負 C.可以負 D.應當減輕
2.小王將鄰居家的10000元現金偷回家中,經家人規勸,小王后悔,在鄰居未發現時,又偷偷將該10000元現金放回原處。小王的行為是( B )
A.犯罪中止 B.犯罪既遂 C.犯罪未遂 D.不作為犯罪處理
3.某研究所在裝運存有放射性物質的鉛箱時,一只箱子從車上掉了下來,吳明(8歲)看見后,即取出箱中的放射性物質玩耍,結果因過量吸收放射性物質而得病。對于吳明的醫療費和其他必要費用的承擔,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B )。
A.應全部由吳明的監護人承擔 B.應全部由某研究所承擔
C.主要由某研究所承擔,吳明的監護人適當分組
D.主要由吳明的監護人 承擔,某研究所適當的分擔
4.以下那些情況是肯定不負刑事責任的:( A )。
A.15周歲的人實施的數額較大的盜竊行為 B.酗酒的人犯罪的
C.又聾又啞的人犯罪的 D.間歇性精神病人犯罪的
5.對于應當叛處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須立即執行的,可以叛處( C )。
A.無期徒刑 B.死刑緩期1年執行
C.死刑緩期2年執行 D.死刑,緩期2年
6.甲為非法占有乙的貴重財物,頻頻向其勸酒,用酒精將乙灌醉,乘乙酒醉熟睡之機,甲將乙的財物拿走。甲的行為構成( B )。
A.盜竊罪 B.搶劫罪 C.侵占罪D.貪污罪
7.甲對乙的手機心儀已久。某日,甲在與乙喝酒時,甲故意將乙灌醉,然后將乙的手機拿走。甲的行為構成( C )。
A.盜竊罪 B.詐騙罪 C.搶劫罪 D.侵占罪
8.甲在乙盜竊前答應幫助其銷贓,乙實施了盜竊后將贓物交給了甲。甲、乙的行為( C )。
A.構成盜竊罪的共同犯罪 B.構成銷贓罪的共同犯罪
C.分別構成不同的犯罪 D.甲的行為不構成犯罪
二、多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16分)
1.張某臨終前(神志清醒),將自己指間的一枚鉆戒取下,當著醫生和護士的面,放在日夜陪伴自己的保姆小王的手中,并說是給她留作紀念的,感謝她對其無微不至、親人般的關懷和照料。小王含淚收下了,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 D )。
A.張某和小王之間的行為應適用合同法關于贈與合同的規定 B.張某和小王之間的行為應適用繼承法關于財產遺贈的法律規定 C.如果張某在其先前的遺囑中已將這枚鉆戒留給自己唯一的女兒,那么,小王是不能合法取得這枚鉆戒的 D.即使小王才17周歲,也不影響她合法取得這枚鉆戒
2.以下哪些情況行為人是肯定須負刑事責任的( B C )。
A.15周歲的人實施的數額較大的盜竊行為 B.酗酒的人犯罪的(成年且精神正常)
C.又聾又啞的人犯罪的(成年且精神正常)
D.間歇性精神病人實施的嚴重傷害他人的行為(行為時正值發病期間)
3.對于被判處( A B )的犯罪分子,應當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A.死刑 B.無期徒刑 C. 十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D.管制
4.張某實施了具有社會危害性的A行為,并造成了一定后果,社會影響較壞。但這一行為在我國刑法上沒有明確規定,只有關于B罪的規定與A行為最為接近。以下觀點正確的是( A D )
A.對張某不得定罪,因為必須遵循“罪刑法定”這一刑法的基本原則
B.對張某應該定罪,即定為B罪,因為罪刑法定原則不禁止類推
C.對張某應該定罪,只要是對社會有危害的行為,就應該嚴厲處罰
D.對張某不得定罪,因為他的行為沒有觸犯刑法
5.張某持三角刮刀搶劫王某財物,王某奪下張某的三角刮刀,并將張某推倒在水泥地上,張某頭部著地,當即昏迷。乘張某昏迷之際,王某揀起張某的三角刮刀朝張某的左胸猛刺數刀,致張某死亡。關于王某行為的性質,下列哪些選項是正確的。( C D )
A.王某將搶劫犯殺死,屬于正當防衛行為,依照無限防衛權的規定,不負刑事責任
B.王某在張某昏迷前的行為是正當防衛,之后的行為是防衛過當
C.王某在張某昏迷前的行為是正當防衛,之后的行為不再是防衛過當
D.王某必須對張某的死亡承擔刑事責任
6.公開審判是保障審判民主性和公正性的重要措施。但是,審判公開是有——定限制的,根據法律規定,以不公開的方式審理的案件有( A B C D )。
A.涉及個人隱私的案件 B.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
C.涉及未成年人犯罪 D.涉及國家秘密的案件
7.根據法律規定,人民法院可以裁定先予執行的案件有( A C D )。
A.王某訴其子女給付贍養費的案件 B.周某訴鄭某承擔違約責任的案件
C. 趙某訴孫某給付醫療費的案件 D.李某訴其所在單位支付勞動報酬的案件
8.關于兩審終審制,以下觀點正確的是( A B D )。
A.兩審終審制,是我國訴訟的基本制度
B.一個案件經兩級人民法院的審理即告終結
C.任何案件必須經兩級人民法院的審理才能終結
D.被判處死刑的案件,其判決即使經過二審也還未生效,還必須經死刑復核程序
三、名詞解釋(每小題5分,共30分)
1.民事權利
答:民事權利是民事主體依據民事法律取得的可以實施一定行為或獲取一定利益的法律資格。
2.所有權
答:所有權是財產所有人依法對自己財產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它是一種財產權,所以又稱財產所有權。所有權是物權中最重要也最完全的一種權利。P137
3.犯罪預備
答:指行為人為實施犯罪而開始創造條件或準備工具,由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著手實行犯罪的犯罪停止形態。P209
4.犯罪中止
答:指在犯罪過程中,行為人自動放棄犯罪或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種犯罪停止形態。P210
5.罪刑法定原則
答:指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6.合議制度
答:是指人民法院審判民事案件實行集體審理和評議的制度。
四、判斷分析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1.依據刑法規定,審判時不滿18周歲的人和審判時懷孕的婦女,一律不得適用死刑。
判斷:( 錯 )
理由:依據刑法規定,犯罪時不滿18周歲的人和審判時懷孕的婦女,一律不得適用死刑。
2.權利人在法定期間內不行使權利,就喪失請求人民法院保護其利益的權利,即權利人的勝訴權消滅。權利人的實體權利也因法律不予保護而消滅。
判斷:( 錯 )
理由:訴訟時效屆滿,權利人的勝訴權消滅而實體權并不喪失。因為按照法律規定,超過訴訟時效期間,當事人自愿履行的,不受訴訟時效限制。
3.公開審判是保障審判民主性和公正性的重要措施,所以,凡人民法院審理的案件一律須公開審理,允許公民到庭旁聽,允許新聞記者采訪,絕無例外。
判斷:( 錯 )
理由:(1)審判公開是有一定限制的,并非絕對。(2)凡涉及個人隱私的案件、涉及國家秘密的案件、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和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是以不公開的方式審理的。
4.公訴案件的公訴人負有舉證責任,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負舉證責任。
判斷:( 對 )
于 理由:公訴案件的公訴人負有舉證責任,公訴人應當向法庭提出證據,證明起訴書對被告人所指控的犯罪事實。如果不能舉證,法庭應對被告人作出無罪判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負舉證責任。
5.民事訴訟中的執行程序是將法院生效的法律文書予以執行的必經程序。
判斷:( 錯 )
理由:民事訴訟中的執行是指人民法院的執行組織對不履行已發生法律效力的法律文書的當事人,依法強制其履行義務的程序。它不是民事訴訟的必經程序。
五、案例分析題(16分)
甲了解到,鄰居王某最近出高價購得一批名畫,有幾幅就掛在客廳里。某日,乘王家全家出去赴宴的機會,甲欲去王家偷那幾幅值錢的名畫。他剛從外墻翻入王家的客廳準備實施盜竊,忽然聽到有響聲,以為有人進來,急忙逃走。實際上并沒有人來,是風引起的聲響。
請問:(1)甲是犯罪中止嗎?為什么?
答案要點:甲的行為不是犯罪中止。因為,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過程中,行為人自動 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種犯罪停止形態。甲雖然停止了犯罪,但并非出于他的自愿。他停止犯罪是被迫的,沒有自動性。所以,他的行為不是犯罪中止。
(2)甲的行為是犯罪嗎?應如何處理?為什么?
答案要點:甲的行為是犯罪,屬于犯罪的未遂。因為,犯罪未遂是指行為人已經開始著手實行具體犯罪的實行行為,由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停止形態。甲誤以為有人來了,才沒有來得及實施盜竊行為,并不是甲主動停止的,所以是犯罪未遂。依據我國刑法的規定,對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法律基礎與實務》第4次平時作業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1分,共8分)
1.甲在他15周歲生日那天,實施了一行為,后被法院判為有罪,這一行為可能是( D )。
A.盜竊了價值10萬余元的財產
B.實施故意傷害行為,致人輕傷
C.因過失傷害行為而導致他人死亡
D.實施搶劫,劫得人民幣500元
2.下列屬于我國刑法規定的主刑的是( B )。
A.剝奪政治權利 B.管制 C.沒收財產 D.罰金
3.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對于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發現在認定事實或適用法律上確有錯誤,依法可引起( C )。
A.第二審程序 B.復核程序 C.審判監督程序 D.執行程序
4.下列關于民事訴訟調解原則的敘述,正確的是( D )
A.調解是法院行使審判權的表現,所以無需經原、被告同意
B.調解可以在案情事實尚未查清時進行
C.調解只適用于一審程序
D.如當事人拒絕調解或調解不成,就應結束調解,及時作出判決
5.人民檢察院認為或發現法院的一審判決或裁定確有錯誤,在法定期限內提請人民法院重新判決并予以糾正的行為,被稱之為( D )。
A.申訴 B.上訴 C.公訴 D.抗訴
6.按照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 B )無權行使偵查權。
A.公安機關 B.人民法院 C.國家安全機關 D.人民檢察院
7.在行政訴訟中,關于舉證責任的承擔,以下表述正確的是( C )。
A.誰主張,誰舉證 B.由法院主動調查取證
C.主要由行政主體負舉證責任 D.主要由行政相對人負責舉證責任
8.一審判決送達后,當事人在上訴期內未提出上訴。而原審人民法院發現判決確有錯誤,原審人民法院應當( C )。
A.告知當事人提起上訴 B.按第二審程序處理
C.按審判監督程序處理 D.不予處理
二、多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16分)
1.張某在民事訴狀中稱:李某在某地某時將其打傷,現要求李某承擔由此引起的損害賠償。但張某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是李某將其打傷的。李某則辯稱自己從未傷害過張某,但也無法證明自己當時一人在家中睡覺,不可能傷害張某。以下觀點正確的是( A D )。
A.舉證責任由張某承擔,若不能舉證,將承擔敗訴的風險
B.舉證責任由李某承擔,若不能證明自己當時確在自己家中,則將承擔敗訴的風險
C.本案的舉證責任應由公訴人承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負舉證責任
D.張某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
2.關于民事訴訟中的執行程序,以下觀點正確的是( B C )。
A.執行程序是民事訴訟的必經程序
B.執行程序不是民事訴訟的必經程序
C.執行程序開始的條件之一是當事人的申請
D.所有生效法律文書所確定的義務人都與執行程序相關
3.起訴應具備的條件包括( A B C )。
A.原告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 B.有明確的被告
C.有具體的訴訟請求 D.有書面訴訟
4.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2條規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這一原則包含以下內容( A C D )
A.確定被告人有罪的權力由人民法院統一行使
B.確定被告人有罪的權力由公安機關和人民檢察院共同行使
C.人民法院判決任何人有罪,必須依法判決
D.未經依法判決,人民法院不得確定任何人有罪
5.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總稱。這五項原則是( A B D )共同倡導的。
A.中國 B.印度 C.泰國 D.緬甸
6.如一個中國人在美國將一美國人殺死,后逃亡日本,應如何提出引渡請求? ( C D )。
A.中國可以向美國提出 B.美國可以向中國提出
C.中國可以向日本提出 D.美國可以向日本提出
7.國際法的淵源,是指國際法規范形成的方式和表現的形式。以下哪些是國際法的主要表現形式,也即國際法最主要的淵源( A B )。
A.國際條約 B.國際習慣 C.一般法律原則 D.確立國際法原則的輔助材料
8.甲國公民Y合法居住在乙國,根據國民待遇原則的通常做法,Y在乙國境內肯定可以享有( A C D )。
A.進行訴訟的權利 B.參加選舉的權利
C.參加民事活動的權利 D.參加繼承的權利
三、名詞解釋(每小題5分,共30分)
1.辯護
答:指刑事訴訟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辯護人針對指控進行反駁、申辯和辯解,以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罪輕,或者應當減輕、免除其刑事責任。P266
2.回避制度
答:是指為了保證案件的公正審判,而要求案件有一定利害關系的審判人員或其他有關人員,不得參與本案的審理活動或訴訟活動的審判制度。
3.外國人的國民待遇
答:指一國對本國境內的外國人在一定事項上給予與本國國民同等的待遇。P326
4.國家領土
答:指國家主權支配和管轄之下的地球的特定部分,是國家行使主權的主要范圍和空間。P322
5.引渡
答:指一國把在該國境內而被他國追捕、通緝或判刑的人,根據有關國家的請求移交給請求國審判或處罰。P327
四、判斷分析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1.聯合國為實現憲章所規定的宗旨,設有五個主要機構,國際法院是聯合國的主要司法機關,由聯合國大會投票選出的15個不同國籍的獨立法官組成。
判斷:( 錯 )
理由:聯合國的主要機構有六個,國際法院的15名法官是由聯合國大會和安理會分別投票選舉產生的。
2.使館所保護的利益是全面性的,活動范圍是接受國全境;而領館保護的利益則是地方性的,活動范圍一般限于有關的領事區域。
判斷:( 對 )
理由:外交關系屬于國家對外關系的范疇。領事關系是指一國根據與他國達成的協議,相互在對方一定地區設立領事館和執行領事職務所形成的國家間的關系。使館全面代表派遣國,與接受國政府進行外交往來;而領事館通常只有護僑、商業和航務等領事職務范圍內的事務與所在國的地方當局交涉。
3.安理會由5個常任理事國和10個非常任理事國組成。常任理事國是不經選舉和永久擔任的,他們現在是中國、俄羅斯、美國、英國和德國。
判斷:( 錯 )
理由: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現在分別是;中國、俄羅斯、美國、英國和法國。德國不是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
4.國際法的效力源于超越國家的“世界政府”對規則的制定。
判斷:( 錯 )
理由:國際法規范是經由國家之間的協議形成的,國家的同意和國際社會的公認是國際法的效力根據。國際上并不存在超越國家的“世界政府"。
5.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當時,世界上許多國家政府紛紛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表示祝賀,并表示要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這在國際法上即為“對新國家的承認”。
判斷:( 錯 )
理由:這是對新政府的承認。政府承認,是指一國確認他國的新政府具有代表其本國的正式資格并表示愿意與之交往的行為。作為國際法意義上的國家,中國已經存在了幾千年,所以不是國家承認。
五、案例分析題(16分)
某日深夜,王某下班回家。歹徒張某持三角刮刀欲搶劫王某財物,王某奮力反抗,終于奪下張某的三角刮刀,并將張某推倒在水泥地上,張某頭部著地,當即昏迷。王某氣惱萬分,不肯罷休,隨后持三角刮刀向張某左胸猛刺十數刀,致其死亡。
問:(1)王某導致張某昏迷的行為屬什么性質?為什么?
答題要點:王某的行為屬于正當防衛。正當防衛是指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參、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因該行為而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不負刑事責任。面對搶劫犯,為使自己的合法權益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王某有權進行正當防衛。
(2)王某在張某昏迷后又將其刺死的行為屬于什么性質?為什么?
答案要點:王某的行為屬于故意殺人。故意殺人罪,是指歸依非法剝奪他們生命的行為。搶劫犯張某在當時已經昏迷,正當防衛的目的已經達到,為了報復,王某實施了嚴重危及他人生命的行為,其主觀上對行為的后果持希望的態度,所以,構成故意殺人罪。
(3)假設由于王某用力過猛,張某頭部著地,當即死亡,王某又該承擔什么責任?
答案要點:王某不承擔刑事責任。其行為屬于正當防衛,具有合法性,且針對搶劫犯,可適用無限防衛權,致人死亡的,不負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