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局在人才工作座談會上的發言材料
- 更新時間:2021-03-27 16:26:19
-
發言稿
以下是為您推薦的《教育局在人才工作座談會上的發言材料》,希望能對您的工作、學習、生活有幫助,歡迎閱讀參考!
教育局在人才工作座談會上的發言材料第1篇
一、2012年主要工作
(一)提高認識,創新理念,切實加強對人才工作的領導。建立了黨組書記、局長為組長,分管領導為副組長,相關科室負責人為成員的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定期召開系統人才工作會議,人才工作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確立了黨政“一把手”抓“第一資源”和“第一生產力”的目標責任制。不斷完善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工作制度、考核制度。先后制定出臺了《聊城市教育人才發展中長期規劃》、《聊城市教育局人才目標責任考核實施意見》。
(二)立足行業,創新機制,促使人才隊伍協調發展。一是大力實施名師名校長帶動戰略,建立教師專業成長的梯隊結構。一方面,名師名校長隊伍不斷壯大。2012年市級名師、名校長已達到94人(名師65人,名校長29人),縣級名師名校長已達到353人,為保證名師建設工程的順利實施,在培養周期內,每年給予水城名師7200元、縣級名師2400元的科研經費,有10人進入齊魯名師、名校長建設工程人選;另一方面,市、縣兩級實施名師工作室、名師研修、名師帶徒、名師送教、名師課堂開放周、名師課題、名師論壇等七項措施,發揮了名師的示范、引領、輻射、帶動作用。2012年組織水城名師、縣名師200余人分赴華師大、東北師大、南京師大培訓學習,組織200余名校長赴江蘇、XX等地實施考察跟崗培訓。組織600多名市縣兩級名師、特級教師、省以上教學能手開展“送教下鄉”活動,受訓教師26000余人。組織65名水城名師于4月、9月分別“開放課堂”一周,近5000名教師觀摩聽課。按照“三五七十”教師成長規律(3年教壇新秀—5年骨干教師—7年學科帶頭人—10年名師),進行了教壇新秀、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名師的選拔培養工作;評選壇新秀100人,骨干教師1500人,學科帶頭人444人,名師39人,進行重點培養。二是組織中小學校長教師高級研修活動。利用寒暑假,在聊城大學舉辦中小學教師和校長市級高級研修。以“提升課程領導力”為主題,培訓中小學校長484人,以“主題班會設計”為主題,培訓初中班主任550人,以“教育技術與學科整合”為主題,培訓初中骨干教師600人,以“基本教育教學能力提升”為主題,培訓小學英語教師300人,以“單元教學設計”為主題,培訓初中學科骨干教師300人。同時,遴選優秀校長、骨干教師參加省級以上培訓項目。我市38名高中正職校長參加了全省高中校長素質教育提高培訓班,遴選87名骨干教師參加“國培計劃—中小學骨干教師集中培訓項目”,遴選15名優秀校長教師參加省教育廳組織的海外研修。三是大力開展中小學教師校長全員遠程研修。利用遠程教育的平臺,組織全市18524名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參加全省中小學教師遠程研修。其中,組織高中學段15個學科教師4398人,參加全省高中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編制了340個研修小組,配備了46名指導教師;初中學段組織12個學科教師7302人參加全省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培訓,168個初中研修班級,配備指導教師273人;小學學段7個學科教師5932人,編制了510個小學研修小組;學前教育學段,組織568名幼兒教師參加了國培和省培訓幼兒教師遠程研修項目;同時,組織全市50名縣級培訓機構教負責人各培訓團隊教師參加了國培—縣級教師培訓機構專題遠程研修。四是與聊城大學合作共建市級教師教育基石,重建教師教育體系,與聊城大學合作建設聊城教師教育研究院;學習濟寧經驗,在全市中小學建立100所學科教師培訓基地;充分發揮縣級教師進修學校的作用,推進縣級教師培訓資源的整合;促進校際合作,打造區域性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推進教師教育網絡平臺建設。推進教師教育專業委員會建設。在聊城教育學會下建立聊城教師教育專業委員會,開展教師教育類課題研究。
(三)以重點項目為抓手,為教育系統人才培養工作開創新模式。一是開展省市縣三級名師名校長網絡工作室建設。啟動了聊城市名師名校長網絡工作室建設項目。聊城名師名校長網絡工作室平臺包括以市、縣兩級名師、名校長命名的354個網絡工作室。今年來,建立了313個名師網絡工作室,每個名師工作室可以建立10-15名教師組成的群組成員,共同參與“名師導教”、“課例打磨”等日常教學跟進研修活動。41個水城名校長網絡工作室,每個名校長工作室可以建立6-10名校長組成的群組成員,共同研討交流學校課程規劃、課程教學管理等學校管理及教育教學經驗。二是開展“教育創新大講壇”活動。加強與聊城大學的合作,深入開展“教育創新大講壇”活動。2012年,成功開展了五期“教育創新大講壇”活動,邀請了馮恩宏、陶季新及省內一批知名教育專家開壇講座,全市50多位校長、班主任、一線教師登臺演講,交流創新成果,6月份,我市32名班主任被評為市級年度創新人物,3位班主任被推薦參評全省年度教育創新人物。三是加強校企合作。規劃投資8.5億元,將市直11所職業學校合并,組建了“聊城高級財經職業學校”和“聊城高級工程職業學校”。xx、冠縣、東阿、高唐建立了高標準的職教中心。目前全市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78590人,職普比例達到48:52。學生就業率達到98%以上,對口率70%以上,滿意率90%以上。
(四)落實措施,主動服務,積極創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一是積極協調做好引進國內外優秀人才子女的入學、就讀問題。全力解決優秀人才子女的入學、就讀、升學工作,為全市人才引進做出貢獻。此外,我局還面向社會如期開展和完成教師資格認定工作,進行普通話等級測試,為優秀人才進入教師隊伍奠定基礎。二是建立教師人才資源信息庫。建立了全市教師人才資源信息庫,將400多名優秀教師人才登記入庫,向市人才庫推薦人才并每年進行更新。進行了農村教師隊伍狀況、全市教育干部隊伍和教師隊伍繼續教育的調查研究。三是建立領導聯系優秀人才制度。通過各種形式,了解教師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并采取切實措施解決。每年為教職工定期查體,并實施“人手一機”工程;加大評選表彰力度;強化師德教育,引導終生奉獻教育。
二、2013年工作打算
(一)創新工作機制,促使人才隊伍協調發展。一是開展名師名校長“課程領導力”和“教學領導力”研修工程。在寒暑假期間,遴選部分市縣名師名校長,組織名校長“課程領導力”和名師“教學領導力”研修班。繼續落實“七大措施”,發揮名師名校長的示范、引領、輻射、帶動作用。二是組織全市中小學校長素質提高工程。組織全市高中校長參加山東省高中校長素質教育專題培訓,選送中青年骨干校長參加省級集中培訓;組織開展農村中小學骨干校長市級集中培訓。三是舉辦學科單元培訓教學團隊暨中小學學科帶頭人研修工程。利用寒暑假期間,組織高初中政史生音體美6學科骨干教師“單元設計能力”研修班。四是實施中小學骨干教師培養工程。寒假期間,完成300名第三期小學語數科品四學科骨干教師第二階段的集中培訓任務;暑假期間,舉辦第二期初中骨干教師培訓班和第四期小學骨干教師培訓班。五是進一步完善教師補充機制。嚴格按照國家教師資格標準,由教育行政部門根據學校布局、學科設置及編制標準提出教師招錄計劃和配備方案,會同有關部門組織考試并做好錄用工作。繼續實施大學生到農村學校頂崗支教工程。
(二)強化能力建設,為教育系統人才培養工作開創新模式。一是進一步省市縣三級名師名校長網絡工作室建設。二是進一步開展“教育創新大講壇”活動為平臺。
(三)優化工作環境,激發各類人才活力。一是建立獎勵機制,激發廣大中小學教師校長對做好教育工作的熱情和成長為優秀人才的信心。二是完善考評制度,嚴格對水城名師名校長在任期內完成工作目標的年度考評,做為年度科研經費發放的依據。三是提高教師待遇,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吸引優秀人才到中小學任教。
教育局在人才工作座談會上的發言材料第2篇
一、2012年主要工作
(一)提高認識,創新理念,切實加強對人才工作的領導。建立了黨組書記、局長為組長,分管領導為副組長,相關科室負責人為成員的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定期召開系統人才工作會議,人才工作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確立了黨政“一把手”抓“第一資源”和“第一生產力”的目標責任制。不斷完善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工作制度、考核制度。先后制定出臺了《聊城市教育人才發展中長期規劃》、《聊城市教育局人才目標責任考核實施意見》。
(二)立足行業,創新機制,促使人才隊伍協調發展。一是大力實施名師名校長帶動戰略,建立教師專業成長的梯隊結構。一方面,名師名校長隊伍不斷壯大。2012年市級名師、名校長已達到94人(名師65人,名校長29人),縣級名師名校長已達到353人,為保證名師建設工程的順利實施,在培養周期內,每年給予水城名師7200元、縣級名師2400元的科研經費,有10人進入齊魯名師、名校長建設工程人選;
另一方面,市、縣兩級實施名師工作室、名師研修、名師帶徒、名師送教、名師課堂開放周、名師課題、名師論壇等七項措施,發揮了名師的示范、引領、輻射、帶動作用。2012年組織水城名師、縣名師200余人分赴華師大、東北師大、南京師大培訓學習,組織200余名校長赴江蘇、濰坊等地實施考察跟崗培訓。組織600多名市縣兩級名師、特級教師、省以上教學能手開展“送教下鄉”活動,受訓教師26000余人。組織65名水城名師于4月、9月分別“開放課堂”一周,近5000名教師觀摩聽課。按照“三五七十”教師成長規律(3年教壇新秀—5年骨干教師—7年學科帶頭人—10年名師),進行了教壇新秀、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名師的選拔培養工作;
評選壇新秀100人,骨干教師1500人,學科帶頭人444人,名師39人,進行重點培養。二是組織中小學校長教師高級研修活動。利用寒暑假,在聊城大學舉辦中小學教師和校長市級高級研修。以“提升課程領導力”為主題,培訓中小學校長484人,以“主題班會設計”為主題,培訓初中班主任550人,以“教育技術與學科整合”為主題,培訓初中骨干教師600人,以“基本教育教學能力提升”為主題,培訓小學英語教師300人,以“單元教學設計”為主題,培訓初中學科骨干教師300人。同時,遴選優秀校長、骨干教師參加省級以上培訓項目。我市38名高中正職校長參加了全省高中校長素質教育提高培訓班,遴選87名骨干教師參加“國培計劃—中小學骨干教師集中培訓項目”,遴選15名優秀校長教師參加省教育廳組織的海外研修。三是大力開展中小學教師校長全員遠程研修。利用遠程教育的平臺,組織全市18524名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參加全省中小學教師遠程研修。其中,組織高中學段15個學科教師4398人,參加全省高中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編制了340個研修小組,配備了46名指導教師;
初中學段組織12個學科教師7302人參加全省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培訓,168個初中研修班級,配備指導教師273人;
小學學段7個學科教師5932人,編制了510個小學研修小組;
學前教育學段,組織568名幼兒教師參加了國培和省培訓幼兒教師遠程研修項目;
同時,組織全市50名縣級培訓機構教負責人各培訓團隊教師參加了國培—縣級教師培訓機構專題遠程研修。四是與聊城大學合作共建市級教師教育基石,重建教師教育體系,與聊城大學合作建設聊城教師教育研究院;
學習濟寧經驗,在全市中小學建立100所學科教師培訓基地;
充分發揮縣級教師進修學校的作用,推進縣級教師培訓資源的整合;
促進校際合作,打造區域性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推進教師教育網絡平臺建設。推進教師教育專業委員會建設。在聊城教育學會下建立聊城教師教育專業委員會,開展教師教育類課題研究。
(三)以重點項目為抓手,為教育系統人才培養工作開創新模式。一是開展省市縣三級名師名校長網絡工作室建設。啟動了聊城市名師名校長網絡工作室建設項目。聊城名師名校長網絡工作室平臺包括以市、縣兩級名師、名校長命名的354個網絡工作室。今年來,建立了313個名師網絡工作室,每個名師工作室可以建立10-15名教師組成的群組成員,共同參與“名師導教”、“課例打磨”等日常教學跟進研修活動。41個水城名校長網絡工作室,每個名校長工作室可以建立6-10名校長組成的群組成員,共同研討交流學校課程規劃、課程教學管理等學校管理及教育教學經驗。二是開展“教育創新大講壇”活動。加強與聊城大學的合作,深入開展“教育創新大講壇”活動。2012年,成功開展了五期“教育創新大講壇”活動,邀請了馮恩宏、陶季新及省內一批知名教育專家開壇講座,全市50多位校長、班主任、一線教師登臺演講,交流創新成果,6月份,我市32名班主任被評為市級年度創新人物,3位班主任被推薦參評全省年度教育創新人物。三是加強校企合作。規劃投資8.5億元,將市直11所職業學校合并,組建了“聊城高級財經職業學校”和“聊城高級工程職業學校”。xx、冠縣、東阿、高唐建立了高標準的職教中心。目前全市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78590人,職普比例達到48:52。學生就業率達到98%以上,對口率70%以上,滿意率90%以上。
(四)落實措施,主動服務,積極創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一是積極協調做好引進國內外優秀人才子女的入學、就讀問題。全力解決優秀人才子女的入學、就讀、升學工作,為全市人才引進做出貢獻。此外,我局還面向社會如期開展和完成教師資格認定工作,進行普通話等級測試,為優秀人才進入教師隊伍奠定基礎。二是建立教師人才資源信息庫。建立了全市教師人才資源信息庫,將400多名優秀教師人才登記入庫,向市人才庫推薦人才并每年進行更新。進行了農村教師隊伍狀況、全市教育干部隊伍和教師隊伍繼續教育的調查研究。三是建立領導聯系優秀人才制度。通過各種形式,了解教師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并采取切實措施解決。每年為教職工定期查體,并實施“人手一機”工程;
加大評選表彰力度;
強化師德教育,引導終生奉獻教育。
二、2013年工作打算
(一)創新工作機制,促使人才隊伍協調發展。一是開展名師名校長“課程領導力”和“教學領導力”研修工程。在寒暑假期間,遴選部分市縣名師名校長,組織名校長“課程領導力”和名師“教學領導力”研修班。繼續落實“七大措施”,發揮名師名校長的示范、引領、輻射、帶動作用。二是組織全市中小學校長素質提高工程。組織全市高中校長參加山東省高中校長素質教育專題培訓,選送中青年骨干校長參加省級集中培訓;
組織開展農村中小學骨干校長市級集中培訓。三是舉辦學科單元培訓教學團隊暨中小學學科帶頭人研修工程。利用寒暑假期間,組織高初中政史生音體美6學科骨干教師“單元設計能力”研修班。四是實施中小學骨干教師培養工程。寒假期間,完成300名第三期小學語數科品四學科骨干教師第二階段的集中培訓任務;
暑假期間,舉辦第二期初中骨干教師培訓班和第四期小學骨干教師培訓班。五是進一步完善教師補充機制。嚴格按照國家教師資格標準,由教育行政部門根據學校布局、學科設置及編制標準提出教師招錄計劃和配備方案,會同有關部門組織考試并做好錄用工作。繼續實施大學生到農村學校頂崗支教工程。
(二)強化能力建設,為教育系統人才培養工作開創新模式。一是進一步省市縣三級名師名校長網絡工作室建設。二是進一步開展“教育創新大講壇”活動為平臺。
(三)優化工作環境,激發各類人才活力。一是建立獎勵機制,激發廣大中小學教師校長對做好教育工作的熱情和成長為優秀人才的信心。二是完善考評制度,嚴格對水城名師名校長在任期內完成工作目標的年度考評,做為年度科研經費發放的依據。三是提高教師待遇,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吸引優秀人才到中小學任教。
教育局在人才工作座談會上的發言材料第3篇
一、2012年主要工作
(一)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確保各項任務目標落到實處。一是成立了由局長任組長、相關副局長為副組長,計劃科、高新科、農社科、合作科等主要業務科室負責人為成員的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統籌組織和協調科技人才的目標責任制落實工作,為考核目標的完成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二是為全面貫徹落實2012年聊城市人才工作考核目標,年初,我局研究制定了人才工作目標考核實施方案,把目標責任細化分解,層層落實到科室及有關責任人,全力推進責任分工的落實,確保各項任務順利實施。三是加強人才工作的調度檢查。按照實施方案的要求,每月召開一次人才工作調度會,各相關單位、科室匯報上月工作完成情況,并提出下月的目標任務。
(二)認真組織實施,圓滿完成各項目標任務。一是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今年1-9月份,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967.09億元,同比增長19.82%,累計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為19.50%,比重比年初增長了1.91個百分點,增幅列全省第一位;
預計全年高新技術產值1000億元以上,同比增長20%以上,累計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為20 %,比重比年初增長2.4個百分點。充分發揮市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工作領導小組協調作用,認真組織全市符合條件的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及時解決在申報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爭取更多的企業進入到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的范圍內。截止目前,全市新認定省級高新技術企業9家。二是加快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今年以來,我市新增橡膠助劑及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汽車電子控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2家省級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山東冠華蛋白有限公司等4家企業被命名為第二批省級創新型企業,山東奧克特化工有限公司等3家企業被命名為山東省第四批創新型試點企業。新增國家膠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東阿阿膠集團及齊魯味精食品集團2家省級院士工作站。聊城市創業服務中心大學生創業見習基地新吸納大學生創業團隊10家,幫助企業申報大學生見習崗位17個,創業中心被省人社廳認定為省級大學生創業孵化示范基地。三是知識產權工作取得新突破。今年1-9月份,全市申請國內專利1550件,其中發明專利占總申請量的22.45%;全市專利授權1041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175件,占總授權量的16.8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6.59個百分點。四是重點項目取得新成效。按照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市科技局積極開展“走出去,引進來”活動,繼續深化校企產學研合作,不斷開辟科技合作新陣地,推動科技人才技術資源引進向更高層次發展。今年初,市科技局廣泛開展專項調研,對全市企業人才和技術需求情況進行摸底,收集整理各類需求98項,編印了2012版《聊城企業技術項目需求匯編》,并及時與相關高校院所聯系,將技術需求發送到各高校院所。4月27日,在武漢舉辦了“2012山東聊城(武漢)科技合作洽談會”,我市魯西化工、陽谷華泰、中通汽車、奧博特銅鋁業、時風集團、泉林紙業、祥光銅業等57家企業參會,與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25所高校院所簽訂科技合作項目109項;
6月7日-8日,組織有關企業參加“2012山東聊城(杭州)經濟合作懇談會”,與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江蘇大學等開展科技交流合作活動;
10月18日,組織東阿阿膠、藝唐針織、xx義和誠參加了科技部在韓國釜山舉辦的“中韓科技創新成果與產品展”,藝唐針織、xx義和誠與韓國企業共達成4項合作意向。時風集團與日本東久公司合作的“鑄造自動化造型技術合作研發及產業化應用”項目被科技部列入2013年國際科技合作重點項目,爭取支持資金500萬元,該項目完成后能滿足發動機、軍工等高端精密鑄件的工藝要求,實現替代進口,形成200萬噸自動化鑄造生產能力,新增銷售收入60億元,實現利稅6億元。在組織我市重點企業走出去與高校開展合作的基礎上,今年下半年,市科技局又重點開展了高等院所科技成果展示暨院士專家聊城行活動。與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武漢大學、東南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12所高校共同舉辦了科技成果展,面向全市企事業單位重點推介有關高校最新科技成果1516項,技術涵蓋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環保節能、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等諸多領域。引進以金涌、張伯禮等院士為代表的專家學者200多名深入企業進行調研考察,累計為企業解決科技難題300余項,扎實有效地幫助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水平,取得了開放式發展科技的豐碩成果。
二、2013年工作打算
(一)重點推進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萍紕撔缕脚_既是吸引和集聚科技人才的載體,也是培養科技創新精英的搖籃。圍繞我市基礎行業和優勢產業,通過科技資源的有效整合,促進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引導鼓勵企業在規范、完善已有創新平臺的基礎上,新建一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壯大技術創新、科學研究、科技管理、科技中介服務等人才隊伍,使平臺建設與人才培養有機結合起來,豐富科技創新平臺的內涵。
(二)加快培養引進高層次科技人才。完善人才發展機制,研究制定更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培養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積極參與實施“國家特支計劃”、“千人計劃”和“泰山學者”工程,吸引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向我市聚集。加快引進我市知識產權中介機構等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為人才創新創業提供重要舞臺。
(三)繼續促進科技特派員工作。以企業科技特派員、科技特派員農村創業行動和創業產業鏈建設為抓手,繼續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工程,從抓數量轉變為抓質量,爭取選聘一批高層次專家型科技特派員;
探討科技特派員聯合科研部門建立示范基地的做法,引領廣大群眾走“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經營、組織化發展”的道路;
篩選一些創業成功的科技特派員,推行“大特派員+小特派員”的創業模式;
選聘一批法人科技特派員單位,推行科技特派員“團隊服務”,做大做強我市特色優勢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