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王蒙獲獎感言及作品簡介
- 更新時間:2015-09-30
-
教學資料
以下是為您推薦的《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王蒙獲獎感言及作品簡介》,希望能對您的工作、學習、生活有幫助,歡迎閱讀參考!
王蒙,男,作家,研究員。河北南皮人,祖籍河北滄州,1934年10月15日生于北京。20世紀50年代初起開始文學創作,發表作品。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9部,以及中短篇小說、散文、詩歌、譯作、文學評論、傳統經典解讀等等,2014年出版《王蒙文集》45卷(1500余萬字)。曾獲意大利蒙德羅文學特別獎,日本創價協會和平與文化獎等諸多獎項。
2015年8月16日,80歲的王蒙首次獲得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是《這邊風景》。
2015年9月29日晚,眾所矚目的第九屆茅盾文學獎頒獎典禮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格非、王蒙、李佩甫、金宇澄、蘇童五位獲獎作家登臺領獎。
王蒙《這邊風景》授獎詞:
王蒙與新疆之間,連接著綿長繁茂的根系。這片遼闊大地上色彩豐盛的生活,是王蒙獨特的語調和態度的重要源頭。《這邊風景》最初完稿于近40年前,具有特定時代的印痕和局限,這是歷史真實的年輪和節疤,但穿越歲月而依然常綠的,“是生活,是人,是愛與信任,是細節,是傾吐,是世界,是鮮活的生命”。在中國當代文學中,很少有作家如此貼心、如此滿懷熱情、如此飽滿生動地展現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圖景,從正直的品格、美好的愛情、誠實的勞動,到壯麗的風景、絢爛的風俗和器物,到回響著各民族豐富表情和音調的語言,這一切是對生活和夢想的熱誠禮贊,有力地表達了把中國各民族人民從根本上團結在一起的力量和信念。
王蒙獲獎感言:
這次獲得茅盾文學獎,第一,我感動的是對于40年前動筆、近年才定稿出版的這部作品的肯定。歷史并未切斷與摘除,文學不相信空白,不怕事后諸葛亮。該連續的自然要連續,該彌合的也不難彌合。命名不合乎時宜了,內容仍然可以真實生動。青春能萬歲,生活就能萬歲,文學也能萬歲。文學不應該得獎后熱鬧一陣就夭折。
我始終相信文學會有一種免疫力,它不會因一時的夸張而混亂,不會因一時的冷遇而沮喪,不會因特殊的局限而失落它的真誠與動人。局限也可以成為平臺,也可以成就風格,如果你有足夠強大與自由的文心,條條框框可以成為彩綢花棍式的道具。因為文學的力量來自人民、生活,還有我們從《詩經》開始的文學傳統與全人類的語言藝術寶藏。它能突破能超越,能起死回生,顯示真情真知真理,給讀者以歷久彌新的感動。
其次,我覺得是獎勵了一個中國新疆故事,激活了40年前在新疆的歲月。我懷念新疆的新老友人,尤其是各族人民。在一個并不快樂的年代,與新疆各族人民尤其是維吾爾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手拉手,心連心,使我得到了莫大快慰,腳踏實地,增加知識,開了眼界。在一個找不著北與幾乎無事可做的時期,我來到了風姿綽約的新疆,我為自己找到了最有意義的事情:學語言,學歷史,學地理,學民族文化,學貧下中農;寫人民,寫邊疆,寫生活;知實際,知艱難,知祖國之大,知人生之多彩多姿。有生活作根基,有火熱的愛,即使在相對冷凍的環境中,人仍然活泛,文思仍然泉涌,追求的仍然是精神生活的美好與高揚。我感謝所有支持我寫作此書的親人友人:已不在世的妻子崔瑞芳、關心我的狀況并安排我去伊犁農村的自治區黨委副書記林渤民、自治區文聯領導劉蕭蕪與王玉胡,還有幫助我請創作假的詩人鐵衣甫江、時任創作研究室主任的阿不拉尤夫。也感謝近日自治區黨委領導同志與許多老領導同志的祝賀。同樣有作品參評的維吾爾族作家阿來提表達了視為自身榮譽的歡慶。榮譽屬于新疆!
我還堅信,獎的可愛來自文學,獲獎的意義在于推動文學,不是相反,不是為了獎而文學。獎重要,文學更重要。作品好,沒有得獎,仍然是好作品;得了獎,卻暴露了作品的缺陷,一時沾獎的光,于人于己于文學無補,有愧。李白、曹雪芹、托爾斯泰,都沒有得過獎。獎不能八卦化、淺薄化、低俗化。獎不是注意目標,更不能用一肚子臟水來涂抹一個本應珍惜、卻絕不可孜孜以求的獎。在我們強調程序的公正性、廉潔性的同時,更要強調評獎結果的文學意義、文學內涵、文學判斷,即評獎的深厚的文學性。我期盼有更多的對于文學的關注,對于作家與作品的關注,有對于作品的公開公正的批評與針砭,而不是庸俗的無聊的對于文學獎的信口開河加嘀嘀咕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