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縣長在陶瓷產業發展論壇上的推介詞
- 更新時間:2021-01-25 10:31:12
-
會議主持詞
以下是為您推薦的《縣長在陶瓷產業發展論壇上的推介詞》,希望能對您的工作、學習、生活有幫助,歡迎閱讀參考!
縣長在陶瓷產業發展論壇上的推介詞第1篇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
芳春逢盛會,塔鄉迎貴客。很高興、也很榮幸和大家歡聚一堂,共同參加2019山西朔州陶瓷產業發展論壇。借此機會,我謹代表中共應縣縣委、應縣人民政府和全縣33萬人民,向出席今天論壇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學者和朋友們表示熱烈的歡迎!向長期以來大力關心支持朔州陶瓷產業發展的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我們應縣位于山西省北部、朔州市東端,國土面積1708平方公里,轄3鎮9鄉298個行政村,33萬人。應縣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素有“龍鳳之鄉、宰相故里”的美譽,歷史上出過六位帝王、四位皇后和五位宰相級重臣,原雁北地區僅有的三位開國少將,2013年增選的兩名山西籍中科院院士,都是應縣人。這里文化旅游資源豐富,有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6處,北齊長城、明長城遺存104公里,明清古寺廟80余處。特別是境內有舉世聞名的佛宮寺釋迦塔、凈土寺2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還有世界佛教珍寶——釋迦牟尼佛牙舍利,這些都是應縣燦爛歷史文化的見證。縣區位優越,交通便利。縣城北距大同民航機場75公里,南距太原260公里,東距XX400公里,境內有石涼、朔蔚、大石三條國省道,有榮烏、大運兩條高速公路和2014年建成通車的北同蒲四線,正在建設的原平至大同至集寧高鐵將在應縣設站。應縣生態良好,景觀宜人。境內沒有工礦企業,保持了原生態山水風貌,全縣有森林資源10萬多畝,被評為中國綠色名縣、全國生態文明先進縣和國家園林縣城。
近年來,圍繞全省“三大目標”定位要求和全市構建“2+7+N”產業體系戰略部署,我縣加快經濟轉型步伐,正在朝著全國重要陶瓷生產基地、全省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和全國最具價值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目標扎實邁進。特別是陶瓷產業,堅持擴張與提升并舉,持續推進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產品創新和文化創新,產業競爭力和影響力不斷增強,已經發展成為工業經濟的一大主導產業和群眾增收的重要渠道。目前,全縣陶瓷企業達到21家、32條生產線,日用陶瓷年產能達到10億件,建筑陶瓷年產能達到3300萬平方米。“應縣陶瓷”已成為和“應縣紫皮大蒜”“應州綠”蔬菜齊名的地標性品牌。
各位嘉賓、各位朋友,“應縣陶瓷”不僅僅代表著應縣的形象,更代表著朔州的形象,市場發展前景十分廣闊。本次朔州陶瓷產業論壇的主題是創新、發展和未來,這是我們進一步加強學習、擴大開放、促進陶瓷產業發展的難得機會。在座的大家都是陶瓷行業領域的大師、專家、學者,知識淵博,經驗豐富,有影響、有聲望、有遠見,真誠地希望大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對朔州陶瓷產業發展出謀劃策、指點迷津,多提寶貴的意見建議。我相信,本次論壇的成功舉辦,一定會讓整個朔州陶瓷產業的發展從中受益,也一定會幫助我們找到未來陶瓷產業發展的“金鑰匙”,不斷豐富產業升級的文化內生力,提升產業發展的創新支撐力,增強產業轉型的示范帶動力,早日使“朔州陶瓷”這張名片推向全國、走向世界。同時,我們也誠摯地歡迎各位專家學者、各位企業家朋友在會展期間多走走、多看看,歡迎大家多來朔州和應縣作客,與我們攜手并肩,建立更加廣泛、更加緊密、更加有效的合作關系。
最后,預祝本次朔州陶瓷產業發展論壇取得圓滿成功,獲得豐碩成果!衷心祝愿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學者,各位企業家朋友和同志們身體健康,工作順利,萬事如意!
謝謝大家。
縣長在陶瓷產業發展論壇上的推介詞第2篇
x月1日下午,以“綠色智造·品牌陽城”為核心主題的“2019陽城陶瓷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在陽城縣煤銷集團7樓會議室舉行,邀請陶瓷領域的頂級專家、知名學者及技術精英,為陽城陶瓷產業的發展把脈問診,提供專業性、前沿性、高瞻性的發展方案,推動陶瓷產業高質量發展。
中共陽城縣委副書記、縣長史小林,《陶瓷信息》社長歐陽天生為論壇活動致辭;原國家糧食儲備管理局局長、黨組書記、中國市場學會理事長高鐵生,第九屆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黨組成員程路,中國建筑衛生陶瓷協會副秘書長、佛山市陶瓷行業協會秘書長尹虹,知名環保專家,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籌備處主任成安太分別作主旨演講。
中國建筑衛生陶瓷協會秘書長呂琴、中共陽城縣委書記竇三馬,以及陶瓷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代表、經銷商代表、設計師代表,山西陽城、河南內黃、遼寧法庫、廣西藤縣等建陶產區政府協會代表,蒙娜麗莎、鷹牌、博德等佛山知名陶瓷企業高層代表,媒體代表等近500人出席活動。
本次論壇專家學者云集、思想薈萃,立足國際化、綠色化、品牌化,分別從國家宏觀經濟與企業發展、流通變革與制造業創新、瓷磚品牌與營銷等宏觀與微觀層面,暢享思想與智慧的盛宴,為陽城陶瓷產業的未來發展帶來啟發與思考。
陶瓷是陽城一張閃耀的名片,長期以來陽城陶瓷以厚重的文化底蘊,精湛的制作工藝,和無與倫比的瓷器制品,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譜寫了絢麗的篇章,陽城陶瓷琉璃品質高雅奪目天下,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日用陶瓷精美絕倫,獨具匠心,被人民大會堂宴會廳選用為國賓接待用具。
近年來,我們始終堅持拓領域、搞研發、提檔次、暢物流、樹品牌的發展思路,推動陶瓷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壯大。目前已形成年產建筑陶瓷2億平方米,日用陶瓷八千萬件,琉璃制品七千萬件的陶瓷產業集群,拉動就業兩萬余人,陶瓷產業已經成為推動陽城經濟高質量轉型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一個陶瓷新都正在山西大地耀然崛起。為進一步提升陽城陶瓷品質,打造陽城陶瓷品牌,我們以“綠色制造,品牌陽城”為主題,精心籌備了這次“2019陽城陶瓷產業發展高峰論壇”,旨在為國內外陶瓷業界搭建一個專業性與前沿性的交流合作平臺,推動陶瓷產業更好更快發展。
本次論壇我們十分榮幸地邀請到了全國陶瓷領域的頂尖專家、知名學者和業界精英,真誠希望大家以專業的視角、淵博的知識、獨到的見解,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為陶瓷發展精準把脈,引領行業風尚,成就行業未來;真誠希望大家感受陽城陶瓷的文化,領略陽城陶瓷魅力,傾囊相贈,不吝賜教,為陽城陶瓷產業發展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真誠希望大家能夠一如既往地關心陽城、支持陽城,各界人士能夠更多地走近陽城,了解陽城;媒體朋友們能夠聚焦陽城,宣傳陽城,更好地為陽城的發展獻計獻策,讓陽城的陶瓷“見新見綠贏天下”,讓陽城的陶瓷“更新更綠更美好”。
去年8月,在陽城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們舉行了 “2018陽城陶瓷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共同聆聽了權威專家的真知灼見,探討國家宏觀經濟新走勢、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新方向、建陶產業發展的新路徑,為陽城陶瓷產業的繁榮與創新,“陽城陶瓷”區域品牌的打造,開辟了一條全新的發展之路。
本屆論壇在去年基礎上進行了全方位的創新升級,規格檔次更高、嘉賓陣容更強大、中心議題更精準,通過進一步整合全國陶瓷產業優勢資源,推動陽城建陶產業轉型升級,為陽城陶瓷產業發展搭建一個政、企、產、學、研多方合作的橋梁和平臺。
近年來,《陶瓷信息》報社一直致力于推動陶瓷行業的健康發展。自2013年起每年舉行全國建陶產區巡回論壇,邀請國家部委領導、經濟學家、行業和環保專家學者深入各建陶產區,全面分析研判宏觀經濟走勢,探索各產區的科學發展之路。
“十三五”是建陶行業轉型和洗牌的一個關鍵時期,在整個全國的產能在去庫存、去產能背景下,建陶產業已經開始走上由量的擴張向質量和效益轉型的發展道路上。長期以來,陽城縣委、縣政府對建陶產業的大力支持,不僅推動了陽城建陶產業的快速崛起,更成為陽城建陶產業在低迷的行業大勢中逆勢而上的重要保障。尤其是近年來陽城陶瓷在產品創新、綠色生產等方面成效凸顯,形成了產業集群化、管理集約化、產品多樣化、產業鏈多元化的新格局,正加速邁向高端化、品牌化、綠色化、全球化的新征程。
縣長在陶瓷產業發展論壇上的推介詞第3篇
產業鏈是現代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是構建產業內循環的重要舉措。今年中央提出了含“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在內的“六保”決策部署,省市也分別建立了產業鏈鏈長制,全面推進主導產業、特色產業的產業鏈發展。陶瓷產業作為黎川首位產業,如何全面落實中央“六保”任務和省市產業鏈鏈長制要求,加快完善陶瓷產業鏈條,破解產業鏈發展的堵點斷點難點,推動陶瓷產業向百億級躍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為此,黎川縣成立專題調研組,通過與有關單位座談、實地走訪陶瓷企業等形式深入開展調研,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和建議,形成調研報告如下。
一、陶瓷產業鏈發展現狀
黎川陶瓷工業發軔于上世紀60年代,經歷了60年代起步、80年代興起、90年代轉制、2000年技改提升及近年來的品牌建設與轉型升級等發展階段,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產業鏈條逐步完善。目前,全縣共有102家陶瓷及配套企業,規模以上企業17家,高新技術企業18家,形成了集原料、模具、花紙、色釉料、包裝、物流、會展、電子商務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擁有高檔日用瓷、耐熱瓷、衛生潔具瓷、陳設藝術瓷、酒店陶瓷等五大系列產品1萬多個品種和花面裝飾,暢銷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耐熱陶瓷年產量占全國市場約60%的份額。2019年,黎川陶瓷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58億元,實現稅收2億余元。“發展平臺不斷優化、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品牌影響不斷擴大”的良好態勢為陶瓷產業鏈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一)發展平臺不斷優化。突出“政府扶持引導、行業協會牽頭、市場化運作”模式,積極搭建產業發展平臺,為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與江西陶大科技協同創新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陶瓷產業公共服務中心,并引進中國陶瓷設計大師領銜的專業團隊成立陶瓷外觀設計中心,引進靈泉智能制造有限公司設立陶瓷智能制造設備研發設計中心,打造集產品設計、材料研發、質量檢測、人才培訓、智能制造、成果轉化等于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平臺,目前該平臺已為陶瓷企業設計外觀新品近百件,初步研制出陶瓷壓坯和過釉自動化生產設備。在已建成的陶瓷油畫交易中心設置陶瓷集中展示區,分六大主題區塊全方位展示陶瓷產業發展歷史、陶瓷文化和陶瓷文化創意、陶瓷智能家居等產品,在今年全市首屆電商直播網購節黎川陶瓷展示中心舉辦的直播活動中,黎川陶瓷產品日銷售額近200萬元。按照“精干主體、分離輔助”思路,積極整合陶瓷生產企業前端原材料、球磨、煉泥和后端配送、銷售等重點環節的相關資源,與佛山眾陶聯供應鏈整合平臺合作組建陶瓷產業聯盟。同時,加快陶瓷標準廠房建設,引導陶瓷企業“拎包入駐”,搭建集約發展平臺,目前該縣累計建成陶瓷標準廠房30萬平方米,陶瓷企業入駐使用25.5萬平方米,入駐使用率達到85%。
(二)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全縣擁有陶瓷產業省級創新平臺4個;與景德鎮陶瓷大學、東華理工大學共建陶瓷產學研基地和黎川創新研究院,促進陶瓷產業轉型升級;陶瓷產學研基地攻克耐熱陶瓷原料關鍵技術,鋰輝石用量降低50%,為企業節省單品成本5至6元;引進國家“雙千計劃”人才閔永剛教授,研發的含石墨烯材料的導磁涂層陶瓷炊具已批量生產,其“石墨烯導熱膜”技術處于國際領先地位;引進中國陶瓷設計大師程久發,合作成立了陶瓷設計平臺,為陶瓷企業提供器型、花紙設計;環球陶瓷設計多功能悶燒煲獲省工業設計大賽二等獎智能瓷電煲;全縣陶瓷企業專利累計申請906件,授權專利累計523件,康舒、環球兩家陶瓷企業獲評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
(三)品牌影響不斷擴大。牢固樹立品牌意識,持續抓好陶瓷品牌創建,以品牌拓市場,以品牌增效益。目前,全縣共有中國馳名商標3個、江西省名牌產品5個、江西省著名商標6個、中國衛浴十大名牌產品2個、中國陶瓷行業名牌產品2個。黎川先后獲評“中國日用耐熱陶瓷產業基地”“中國陶瓷煲都”。2019年,黎川縣緊緊抓住獲評“中國陶瓷煲都·黎川”稱號的契機,扎實推進黎川陶瓷區域品牌創建“十大工程”(煲都品牌策劃推廣工程、文化挖掘培育工程、產城綜合體工程、產品升級工程、知識產權工程、標準引領工程、精益智造工程、產業聯盟工程、異業聯動工程、人才培育激勵工程),設計了黎川陶瓷IP、VI形象。同時,積極引導企業加快制定陶瓷行業標準,提高在陶瓷行業內的話語權,其中京尚實業聯合國家陶瓷檢測重點實驗室成功研發全國首個陶瓷炒鍋企業標準。
二、陶瓷產業鏈發展存在的短板
盡管當前黎川陶瓷產業鏈發展勢頭良好,但仍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產業鏈還不夠完善。當前,黎川陶瓷產業雖已基本形成從原料供應、設計研發、粗加工、精深加工、彩印包裝、物流運輸到成品銷售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但這些產業鏈專業化分工不足。多數陶瓷生產企業表現形態都是“小而全”,從原料采購、設計研發、加工生產、運輸發貨到終端銷售均“各自為戰”,產業鏈基本是企業自身“體內循環”,還沒有真正形成高集聚度、高專業化的產業鏈、供應鏈。原料供應方面,黎川本土原材料供應企業較少,陶瓷企業生產所需的泥料、花紙、釉料等原材料70%以上需到外地購買,鋰輝石、透鋰長石等耐熱瓷必備關鍵原材料還需從澳大利亞、津巴布韋等國外進口。配套服務方面,黎川陶瓷企業多為生產型企業,雖有陶瓷配套企業20多家,但多為包裝企業,而模具、花紙、釉料、研發、設計、檢測等配套企業偏少,配套服務能力仍較薄弱。以模具為例,陶瓷產品相較其他金屬制品,受收縮率、變形率等因素影響,在產品成型、組裝方面,對模具需求量較大,生產一個同款同尺寸耐熱瓷煲有時需配備3-5個模具,但全縣目前從事模具制作企業僅1家且非專業企業,多數陶瓷生產企業選擇在外地訂購模具。
(二)創新支撐還不夠給力。一是創新投入不足。黎川陶瓷企業規模總體偏小,據初步統計,全縣年銷售額千萬級的陶瓷及配套企業有72家,但年銷售額上億的僅12家,占比不到1/5。同時,部分企業自主創新意識不強,習慣低投入、低成本抄襲市場已有產品,不愿在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方面加大投入。加之黎川陶瓷企業從設計研發、原料采購、加工生產、運輸發貨到終端銷售多“各自為戰”,不能協同作戰,使得企業在創新投入方面資金不足,不能大刀闊斧開展技術攻關、科技創新。全縣2018年度全社會R&D經費投入占GDP的比重僅為0.78%,遠低于全省1%的水平(2019年度的R&D經費指數需到2020年底公布)。二是專業人才緊缺。當前,我縣陶瓷企業招聘的員工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且年齡偏大,專業管理人員和技術人才缺乏,成為企業創新發展、轉型升級的一大瓶頸。如,雄光智能電器研發“陶瓷+小家電”一體化產品,對從業人員文化程度要求較高,但現有68名員工中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僅3人、大專的5人,90%為大專以下文憑,尤其缺乏電器內部構造設計、測試和市場策劃營銷等方面人才,只能高價聘請深圳設計公司團隊,該團隊不能常駐黎川為企業提供穩定服務,服務質量和效率難以保證。
(三)產業質效還不夠高。一是品牌知名度不夠。黎川作為“中國陶瓷煲都”,雖擁有眾多陶瓷品牌,但其影響力僅在行業內較大,在普通消費人群中名聲不顯。如,康舒陶瓷作為國內耐熱瓷煲領域的領軍企業,行業內聲名顯赫,但普通消費人群了解不多;幫企陶瓷作為淘寶網日銷售量首位的瓷煲生產企業,但因其非自主品牌,而是向景德鎮榮特陶瓷有限公司運營的“曼達尼”品牌供貨,消費者對幫企公司及其產地黎川知之甚少。調研組隨機訪問市外省內購買過日用耐熱陶瓷的50名消費者,僅1人知悉黎川陶瓷。二是電商營銷份額不高。盡管我縣大多數陶瓷企業開通了電商平臺,但除環球陶瓷、幫企陶瓷、新天利陶瓷等少數主打線上銷售的陶瓷企業外,多數陶瓷企業對網絡市場的研究和開發不夠,電商銷售渠道開拓較緩,網絡銷售運營能力不強。目前黎川陶瓷產品電商銷售額占總銷售額的比重為30%左右,而杭州、廣東等發達地區同類型電商銷售份額占比已達到50%以上。今年受疫情影響,傳統銷售市場受阻,陶瓷企業產品庫存大幅增加,嘉順陶瓷、嘉逸陶瓷等企業庫存量較去年同期增長了1.5倍以上。
三、推進陶瓷產業鏈發展對策
任何產業都有其特性及其發展規律,且在不同階段呈現不同的發展走勢。陶瓷產業鏈的發展必須按照陶瓷產業發展特點和新時代形勢,聚焦高質量發展總體目標,以“五型”政府建設尤其是創新型政府建設為抓手,創新思維、創新模式、創新舉措,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
(一)注重產業鏈研究,進一步明晰產業發展方向。當前,隨著工業化、信息化快速發展,傳統的陶瓷產業要脫胎換骨、實現蝶變,必須在產業鏈重構、產業鏈升級上下功夫。這就要求我們加強陶瓷產業鏈研究,緊密結合“十四五”發展規劃編制和產業鏈鏈長制工作要求,以“延鏈、補鏈、強鏈”為主線,高標準制定產業鏈圖、技術路線圖、應用領域圖、區域分布圖“四圖”作業圖,進一步理清發展思路,明確產業整體布局和市場定位,并根據產業發展規律和發展階段,及時“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重點圍繞“中國陶瓷煲都”定位,深度挖掘日用耐熱陶瓷產業作為未來康養市場重要組成部分的巨大潛力,高端布局產業鏈,全力打造黎川百億陶瓷產業。
(二)注重完善配套鏈,進一步夯實產業發展基礎。一方面,要強化項目招引。陶瓷產業鏈要橫向做大、縱向拉長,必須持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針對性補足配套短板。要緊緊圍繞產業鏈供應鏈“內閉環”,優先引進陶瓷原料(陶土、瓷泥、釉料、色料等)、模具制造、機械設備、產品設計、質量檢測等一批上下游配套的專業化、關鍵性企業,著力填補產業鏈“空白”。要加快推行“一企一策”承接方式,結合“陶瓷+小家電”發展戰略,積極引進國內知名家電企業采取“自建或租賃標準廠房建設生產基地”“代加工合作”“建設陶瓷配套電器組裝生產車間”等方式來黎投資發展,引進一批高端瓷電煲項目落戶黎川。另一方面,要加快資源整合。資源有效配置往往影響整個產業發展的質效。產業鏈的發展需要合理整合資源,加快從規模型向質量型轉變、從粗放發展向集約發展轉變。要針對各陶瓷生產企業的優劣勢劃分鏈條,精干主體,分離輔助,以建立健全采購、銷售、配送等方面“利益共享”機制為抓手,加快整合中小微企業的人才流、資金流、技術流等要素資源,引導企業通過重組并購或成立集團公司等方式“抱團發展”,推動企業從“小而全”向“規模以上、環保綠色、領域專精”方向發展,形成分工有序、相互協作、前后配套、優勢互補、鏈接緊密的產業鏈發展模式。重點在陶瓷生產企業前端原材料、球磨、煉泥和后端配送、銷售等方面,整合企業設備和資金,組建專門配套公司,提升產業鏈發展水平。
(三)注重補強創新鏈,進一步激發產業發展活力。創新是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我們要堅持創新引領,不斷完善人才技術創新、服務模式創新、體制機制創新等創新鏈,激發產業發展活力,搶占行業發展制高點。一要加快引育人才。人才是創新的根本。我們要加快完善《高層次人才引進實施細則》《科技領軍人才培養實施辦法》等系列文件,專門設立人才引進和培養專項基金,為引進和培養中智能產品設計、外觀設計、材料研發等高端人才提供制度保障、資金保障。加緊建立在外人才、“三友”等各類人才信息庫,夯實創新人才引進工作基礎,推行“人才+項目+平臺”引進模式,鼓勵高層次人才帶項目、帶技術在黎川創新創業。同時,著力加強與景德鎮陶瓷大學、撫州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合作,定向為黎川陶瓷企業培養和輸送一批懂管理、銷售和專業技術的綜合型人才。二要加大創新投入。建立健全創新激勵機制,加大企業創新扶持力度,完善企業納稅上臺階考核獎勵辦法,提高創新獎補權重,引導企業加大自主研發投入,重點緊盯產業鏈關鍵環節和關鍵技術,以材料研發、產品智能化、生產智能化為主攻方向,加大對導熱技術、新型耐熱陶瓷材料、鋰輝石替代材料、環保陶瓷平板膜、新型不粘釉材料和配方改良升級等多項關鍵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以創新投入和技術突破帶動產業升級發展。三要創新服務機制。全面推行一名縣級領導、一個服務單位、一名駐企特派員幫扶一家企業的“3+1”聯點包干制度,深入開展“兩宣一幫”活動,精準掌握企業發展方向、擴大投資意愿和有關需求,對企業進行“一對一”幫扶指導,宣傳好并用好中央和省市有效應對疫情若干措施和“六穩六保”各項惠企政策,幫助企業紓難解困,引導企業加快轉型。加快推進“眾瓷聯”產業聯盟落地,合作建設一個綜合智慧管理數據平臺,通過數據平臺精準掌握原材料供應、企業生產數據和終端產品銷售等情況,為企業決策、降低成本提供數據支撐,引導企業協同采購、協同制造、協同物流。加速推動黎川陶瓷產業供應鏈金融落地實施,引導各駐縣銀行積極為產業鏈上下游相關的企業,提供“配資代采”等供應鏈金融貸款服務,緩解企業資金壓力。
(四)注重延伸價值鏈,進一步提升產業發展質效。一要充分整合品牌資源。在市場經濟下,品牌效應某種程度上能決定市場效應,決定了企業產品價值鏈的長度和深度。我們要圍繞擦亮“中國陶瓷煲都”名片,加快實施陶瓷區域品牌創建“十大工程”,推動黎川陶瓷產品在生產銷售的外包裝上加蓋統一設計的“中國陶瓷煲都·黎川”專有LOGO,推廣陶瓷品牌IP、VI形象和“健康養生煲黎川造”品牌宣傳口號,擴大黎川陶瓷知名度和美譽度。同時,加速推進陶瓷與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在黎川古城、德勝農墾小鎮等景區植入更多陶瓷文化元素,配套陶瓷體驗店,開發陶瓷旅游產品,提升陶瓷品牌宣傳效應。二要積極拓展銷售市場。產業價值的另一個重要體現就是市場占有率。我們要通過不斷拓展市場來保證企業生產效益,延伸產業價值鏈。要深入實施“互聯網+”戰略,加強陶瓷企業電商交易指導和培訓,鼓勵企業通過抖音、淘寶、快手、今日頭條等網絡平臺開展直播帶貨,增加線上訂單,拓展線上市場。要加快規劃建設陶瓷專業交易市場,著力打造集展示、交流、合作、采購、宣傳推廣于一體的陶瓷展銷平臺,并通過平臺定期舉辦“陶瓷交易會”或“陶瓷展銷會”,把黎川建成區域性陶瓷交易集聚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