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商務談判備忘錄
- 更新時間:2021-02-23 10:20:55
-
合同范本
以下是為您推薦的《國際商務談判備忘錄》,希望能對您的工作、學習、生活有幫助,歡迎閱讀參考!
國際商務談判備忘錄第1篇
×××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甲方)和×××公司(以下簡稱乙方)的代表,于×年×月在甲方公司本部就技術引進一事進行了初步協商,雙方交換了意見,達到了了解,形成了以下初步意向:
一、×××產品技術轉讓問題:
合資雙方共同努力會加快技術引進速度。先期可進行技術引進談判,若談判成功,雙方先簽定合同,編寫可行性研究報告。
二、乙方的合作意向
l×年×月,乙方組織了一批考察團對中國生產企業進行了考查之后,經董事會決定,只選擇甲方談技術轉讓或合資。
2.×××公司董事會認為,主要以技術轉讓為主,基本上不與國內客車廠談合資,即使合資,也只是象征性地投入非常少的資金。
三、甲方公司技術引進的意向
1.甲方董事會已決定和外國公司進行技術合作。乙方是首先考慮的合作對象。并且認為若雙方不盡快進行談判,則會失去許多國內外的市場,因此甲方希望盡快在合作上有所進展。
2.甲方談了和有關公司談判的進度情況。并承諾保留和乙方談判的優先權。
四、甲方與乙方公司合作方式:
1.雙方認為以引進技術的合作,則能生產國際性的最有競爭力的產品。這種國際問資源組合是產品成本降低的最有效途徑。
2.雙方均不贊成50%+50%股份的合作方式。
3.認為開始合作時,最好以貿易方式進行。
4.技術引進的主要產品為:(略)
五、這次洽談,雖未能解決主要的問題,但雙方都表達了合作的愿望。期望在爭后的兩個月內再進行接觸,以便進一步商洽合作亭宜,具體時間待雙方磋商后再定。
中國×××股份有限公司××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代表×××(簽字)代表×××(簽字)
×年×月×日
國際商務談判備忘錄第2篇
中國××公司××分公司(簡稱甲方)與××國×公司(簡稱乙方)的代表,于××××年××月×x日在中國××市就興辦合資項目進行初步協商,雙方交換了意見,達成了諒解,雙方的承諾如下:
(一)依據雙方的交談,乙方同意就合資經營××項目進行投資,投資金額大約XX萬美元。投資方式待進一步磋商。甲方所用的投資的廠房、場地、機器設備的作價原則和辦法,亦待進一步協商。
(二)關于利潤的分配原則,乙方認為自己的投入既有資金,又出技術,應該占60%~70%,甲方則認為應該按投資比例分成。沒有取得一致意見。但乙方代表表示,利潤分配比例愿意考慮甲方的意見,另定時間進行協商確定。
(三)合資項目生產的××產品,乙方承諾在國際市場上銷售年產量的45%,甲方希望乙方提高銷售額,達到70%,其余的在中國國內市場上銷售。
(四)工廠的規模、合營年限以及其他有關事項,均沒有詳細地加以討論,雙方都認為待第二項事情向各自的上級匯報確定后,其他問題都好辦。
(五)這次洽談,雖未能解決主要問題,但雙方都表達了合作的愿望。期望在今后的兩個月再行接觸,以便進一步商洽合作事宜,具體時間待雙方磋商后再定。
中國××公司××分公司××國××公司
代表:××(簽章)代表:××(簽章)
××××年××月××日
國際商務談判備忘錄第3篇
東北某林區木材廠是一個近幾年生意紅火的中型木器制造廠。幾年來,依靠原材料有保證的優勢,就地制造成本比較低的傳統木器,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但是該廠的設備落后,產品工藝比較陳舊,限制了工廠的發展。因此,該廠決定投入巨資引進設備技術,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開拓更廣闊的市場,于是他們通過某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公司代理欲與外國某木工機械集團簽訂了引進設備合同,總價值110萬美元。
1993年4月,外方按照合同規定,將設備到岸進廠,外方人員來廠進行調試安裝。中方在驗收中發現,該機部分零件磨損痕跡嚴重,開機率不足70%,根本不能投入生產。中方向外方指出,你方產品存在嚴重質量問題,沒有達到合同機械性能保證的指標,并向外方征詢解決辦法。外方表示將派強有力的技術人員赴廠研究改進。2個月后,外方派來的工作組到廠,更換了不符合標準的部分零件,對機器進行了再次的調試,但經過驗收仍然不符合合同規定的技術標準。調試研究后外方應允回去研究,但一去三個月無下文。后來廠方經過代理公司協調,外方人員來廠進行一次調試,驗收仍未能通過。中方由于安裝,調試引進的設備已基本停產,半年沒有效益。為了盡快投入生產,中方認為不能再這樣周旋下去,準備通過談判,做出一些讓步,只要保證整體符合省產要求即可。這正中外方下懷,中方提出這個建議后,他們馬上答應,簽署了設備驗收備忘錄,外方公司進行三次調試。但調試后,只有一項達到標準,中方認為不能通過驗收。但外方公司認為已經達到規定標準,雙方遂起糾紛。
本來,外方產品質量存在嚴重問題,中方完全有理由表示強硬態度,據理力爭,但雙方糾紛發生后,外方卻顯得理直氣壯,反而搞得中方苦不堪言。其癥結到底何在呢?
原來,雙方簽署的備忘錄中,經中方同意,去掉了部分保證指標,并對一些原規定指標進行了寬松的調整,實際上是中方做出了讓步。但是讓步必須是有目的的和有價值的,重新擬定的條款更需做有利于中方的、明確清晰的規定,不然可能造成新的波動。但該備忘錄中竟然擬定了這樣的條款標準:某些零部件的磨損程度“以手摸光滑為準”;某某部件“不得出現明顯損傷”,等等。這種空泛的、無可量化的、無可依據的條款讓外方鉆了空子。根據這樣的模糊規定,他們堅持認為達到了以上標準,雙方爭執不下。你中國人摸著不光滑,我外國人摸著就是光滑。拿什么來做共同依據呢?中方面對自己同意的條款義正詞嚴,但對于白紙黑字卻說不清道不明。顯然,掉在人家設的圈套里面了!
外國公司所采取的是精心炮制好了的策略,一段套著一段走。一開始,他們給你一套不合格的設備,能蒙就蒙,能騙就騙,如果騙不過去,就采取第二步,就是拖,逼著你主動讓步。結果就拖出一個備忘錄來。外方的調試顯得很有耐心,但中方的效益卻隨之流失。時候,中方的一位負責人說,簽訂合同時,有關索賠條款的很多內容他都不是很清楚,也未請律師,當時只把索賠看成了一種不可不行的合同模式,也根本未想到會出現糾紛。可見這位負責人的意識是多么的淡薄,而沒有正確的糾紛意識,又怎會有強烈的競爭意識呢?
中方在外商一改“耐心誠懇”的態度,拒不承認產品質量不符合標準的情況下,終于被迫求助于法律,聘請了律師,要求外方按原合同賠償損失。外方在千方百計地拖延一個月之后,才表示愿意按實際損失來賠償。中方認為,賠償后至少可以保本,但結果又是南柯一夢!在原合同中,精明的外方在索賠條款中寫進了一個索賠公式,由于這個公式相當復雜,簽約時中方人員根本沒有認真研究就接受了。他們沒有想到會有糾紛,也根本沒有把這公式當回事。現在,外方拿來這個公式,面對面地給你算細賬。結果一出來,外方看著屏幕微笑,中國人看著屏幕發呆。原來,按照這個公式計算,即使這套設備完全不符合要求,視同報廢,外方也僅僅賠償設備引進總價的0.8%!還不說你已承認其中一項指標符合標準!110萬美元的損失只賠償約1萬美元,中方負責人被激怒了,外方卻如終彬彬有禮的微笑。。。。。。
此時,糾紛的解決已無可能,律師寫上建議依法提出仲裁。但查看合同有關仲裁的條款時,令人大吃一驚。如按合同進行仲裁,吃虧的仍然是中方。因為合同中寫道:“如果在本合同中,發生一切糾紛,均需執行仲裁,仲裁在被訴一方所在國進行。”這就是說,如果中方向提出仲裁,只能在對方所在國進行,中方將要付出巨大的代價。但如果不提出仲裁,將受到巨大的損失。但外方不可能提出仲裁。如果中方向要外方提出仲裁,中方只能有一種手段,就是拒付貨款。在國際貿易中,中國銀行出具的不可撤消的保證函已與合同一起生效,銀行方面保證信譽,遵守國際慣例,根本不可能拒付。也就是說,中方違約不存在客觀可能性。在這種情況下,仲裁與否,中方真是進退兩難。
對方對此胸有成竹,他們深深了解中方想仲裁而又不愿意到外國仲裁的矛盾。當中方每次提出干脆以仲裁的方式解決時,他們馬上旁敲側擊提醒你他們國家仲裁歷時要多么長,花銷要多么大,等等。而中方一次次望而卻步時,他們卻又耍新的花招,開始新的進攻。他們趁中方這種欲進不能、欲罷不止的情況下,一再提出所謂的新的解決妥協。最后,中方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接受了對方總額為12%的賠償,同時提供另外3%零件的最終方案。那臺機器兩年來根本就不能運轉,沒有創造任何經濟效益。現在,雖然能勉強運轉,仍需要不斷地調整修理。即便如此,也只有60%左右的生產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