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眾路線孔繁森觀后感
- 更新時間:2014-04-26
-
黨團相關
以下是為您推薦的《群眾路線孔繁森觀后感》,希望能對您的工作、學習、生活有幫助,歡迎閱讀參考!
范本1
電影《孔繁森》觀后感
在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單位組織黨員干部集體觀看了電影《孔繁森》,感觸很深。
阿里海拔很高、地廣人稀、條件艱苦,令人望而生畏。孔繁森同志卻沒有退縮,他牢記自己的使命,來到這里擔任地委書記。到任后,他深入基層,帶著教委主任去看望山村小學的師生;給孤寡老人治病、送溫暖;在兵站,他教會戰士們《說句心里話》歌曲;雪災嚴重,孔繁森全身心投入救災活動,他的親人從山東趕來看他,妻子王慶芝吐血住進醫院,可他一直等阿里的災情得到控制才滿身疲憊地來到醫院看妻子。電影中所反映的孔繁森的事跡看起來都是平凡的小事,但正是這一點一滴的小事凝聚出了他偉大的人格。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是群眾觀點在黨的工作中的應用,也是黨的基本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孔繁森用他的實際行動,踐行著群眾路線,踐行著一個黨員干部的信仰。作為一名黨員,我們要像孔繁森那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想人民群眾之所想,急人民群眾之所急,辦人民群眾之所需,真正把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貫徹到實處。
一是要學習孔繁森同志艱苦奮斗的精神。面對惡劣環境,孔繁森以身作則,開拓進取,不管身處何處,擔任何職,他對自己的標準都沒有降低過。孔繁森同志身上所擁有的堅忍不拔的奮斗精神和無私奉獻精神,在深化改革的當下更需要這種精神的發揚光大。
二是要學習孔繁森同志人民至上的理念。孔繁森同志牢記黨的宗旨,抱著“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信念,把為民造福解憂當作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在他看來,“一個共產黨員的最高境界是愛人民”。為了藏族同胞,他奉獻出金錢、獻出健康甚至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三是要學習孔繁森同志求真務實的優良作風。孔繁森同志有理想有抱負,他力求把工作做得好上加好,他不善空談,講求實干,注重工作效果。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把黨和全國人民的關懷帶給了人民,使藏族同胞看到了光明的發展前景。
范本2
《孔繁森》觀后感
兩度奔赴雪域高原,不畏嚴酷的自然環境,為藏族同胞嘔心瀝血謀福祉,一腔熱血都傾注在阿里高原上,孔繁森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具有時代精神的奮斗之歌、創業之歌、奉獻之歌。他對黨和人民赤膽忠心,對工作認真負責,對同志滿腔熱情,對自己嚴格要求,這一切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又一次經歷了靈魂上的洗禮。
為了摸清實際情況,孔繁森親自深入高原地區的部隊、村寨、學校、牧民家中調查研究,解決困難,尋找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路子。為了解決雪災中牧民的生活問題,他用樸實的語言和行動溫暖鼓舞著廣大群眾,用無私的愛心向人民奉獻一切。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短短的二十二個字,高度概括了我們黨的執政理念,也是我們每個黨員干部思想與行為的最高準則。孔繁森,他用實際行動為我們樹立起了學習的榜樣,是我們踐行群眾路線的典范。
作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我們要向孔繁森同志學習,學習他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學習他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習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讓自己也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在今后的工作中,把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本職工作結合起來,做到兩促進,兩不誤,真正讓活動取得實效,讓群眾得利益。
范本3
《孔繁森》電影觀后感
影片記錄了孔繁森在阿里任職期間的工作生活片段,一段段感人的畫面不斷觸動心靈深處。他的為人,他的品質,他的精神令我折服。
一、孔繁森具有強烈的為民服務意識
孔繁森在阿里任職期間,經常不辭辛勞驅車到學校、鄉村、牧場、寺院、部隊等一線進行調研慰問、體察民情,身體力行解決困難群眾的實際問題。孔繁森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展示了作為共產黨的干部在人民群眾中間應該具備的高大形象,詮釋了一名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二、孔繁森具備堅韌不拔、勇于吃苦耐勞的精神
阿里地區平均海拔為4500米,生活條件極端惡劣,這對所有援藏干部的身體和精神都是極大地考驗。孔繁森用自己的工作態度和實際行動作出了表率,他堅韌、務實、無私、親民的形象深深打動了每一位干部群眾的心,在他眼里,老百姓的事比天大。
三、有舍小家、顧大家、大公無私的精神
在孔繁森的老家,有他朝思暮想的年邁的老母親,有他身患重病的妻子,有需他培養教育的子女。在他的肩頭,有組織交給他的重任,在他眼里,家里的困難與阿里處于貧困線上的百姓相比算不得什么,為了黨和組織交給的工作任務,為了阿里人民的生活條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孔繁森毅然舍家離子,義無反顧地投身到工作中去。
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我們要像孔繁森那樣,真正投身到基層一線,體察群眾疾苦,真正了解和掌握群眾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全力查找解決一批群眾反映強烈、長期未得到妥善解決的實際問題,確保活動取得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