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縣標準化農業氣象服務縣建設實施方案
- 更新時間:2015-10-28
-
計劃方案
以下是為您推薦的《區縣標準化農業氣象服務縣建設實施方案》,希望能對您的工作、學習、生活有幫助,歡迎閱讀參考!
xx縣標準化農業氣象服務縣建設
實 施 方 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對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以下簡稱“兩個體系”)建設的要求,提高現代農業氣象服務能力,根據《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重慶市區縣(自治縣)農業氣象服務規范化建設標準(試行)和重慶市鄉鎮(街道)氣象災害預警預防工作規范化建設標準(試行)的通知》(渝府辦發〔2014〕156號)、《重慶市氣象局關于印發<重慶市標準化農業氣象服務區縣(自治縣)和標準化氣象災害防御鄉鎮(街道)建設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渝氣發〔2015〕71號)要求,結合我縣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建設目標
以油菜、水稻等糧經作物和以金銀花、獼猴桃、茶葉、水產養殖等特色產業為突破口,以實現我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等農業經營主體能夠科學應用為農氣象信息指導農業生產為重點,在全縣范圍內開展標準化農業氣象服務建設,努力構建現代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力爭在2017年底前將xx建成“政府支持、多元融合、科技支撐、服務廣泛”的標準化農業氣象服務縣。
二、建設標準
(一)形成政府支持、部門聯動的現代農業氣象服務機制
1.縣政府定期研究、部署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出臺相關規劃,予以必要的資金保障,并將現代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建設納入農業農村工作任務考核。
2.依托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臺建立氣象、農業、林業、水利、國土房管、民政、交通等部門的合作機制,建立為農數據資源共享系統,實現數據、人員、設施和為農服務體系共享。
(二)建立多元融合的現代農業氣象服務工作體系
1.建立農業氣象服務專家團隊。縣氣象局、縣農委、縣林業局、縣水務局、縣國土房管局等部門聯合組建農業氣象服務專家團隊,建立服務制度,明確服務任務,指導農村生產。
2.培育社會化農業氣象服務組織。在現代農業示范基地、農業園區、鄉鎮(街道)農業服務中心、新型社會化農業服務組織中,扶持和發展一定數量的農業氣象服務站、農業氣象信息員,通過對其提供技術和信息支持,擴大氣象為農服務覆蓋面。
(三)建設先進的現代農業氣象技術支撐系統
1.建立農業氣象觀測網絡。圍繞特色效益農業產業,在水稻、油菜、中藥材、獼猴桃等產業基地建立農田氣象環境監測系統,開展農作物生長發育和農業氣象要素對比觀測,為農業氣象服務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撐。
2.建立農業氣象精細化智能服務平臺。建立農業氣象數據庫、專家知識庫、農業氣象指標體系和模型體系,構建精細到鄉鎮(街道)以及專業大戶的農業氣象服務產品制作、加工和智能服務系統,為農業氣象精細化智能服務提供支撐。
3.建立農業氣象環境監測與局部控制服務系統。結合水稻、油菜、中藥材、獼猴桃等特色產業避災增產的需要,依托互聯網技術和農業氣象技術,建立農業氣象環境監測與局部控制服務系統,提供精細化氣象環境監測與局部控制服務,減輕不利氣象條件影響,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四)建設規范高效的現代農業氣象服務流程
建立重大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農田調查和農業氣象會商制度,開展氣象服務需求調研,開展針對性、廣受益的直通式農用天氣預報服務,開展農業氣象災情調查評估和農業氣象服務效益評估業務。不定期召開為農服務專家團隊會議,分析當前天氣特點和演變趨勢,通報農業災害的發生發展情況,研判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并提出應對措施,指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合理安排農業生產。共同制作和發布包含農業生產技術及氣象服務綜合信息等專項服務產品,開展“直通式”農業氣象服務。
三、進度安排
(一)啟動實施(2015年12月底前)
縣政府組織召開標準化農業氣象服務縣、標準化氣象災害防御鄉鎮(街道)建設工作會議,對創建工作進行安排部署,明確部門職責,落實工作措施。
(二)推進建設(2016年1月~2017年8月)
相關部門按照《xx縣農業氣象服務標準化建設任務分解表》中的要求,有計劃、分步驟、按時間節點組織實施。
(三)組織申報(
四、工作要求
縣政府有關部門、有關單位要高度重視標準化農業氣象服務縣建設工作,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明確專人負責此項工作。對工作不力、措施不到位,影響到此項工作完成的單位和責任人,縣政府將予以通報批評。
附件:xx縣農業氣象服務標準化建設任務分解表
附件
xx縣標準化農業氣象服務縣建設任務分解表
建設任務 |
考核標準 |
責任單位 |
形成政府支持的現代農業氣象服務機制 |
1.縣政府定期研究和部署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出臺“兩個體系”建設相關規劃,并將“兩個體系”建設納入政府相關工作予以安排。 |
縣政府 |
2.建立氣象、農業、林業、水利、國土房管、民政、交通等部門合作機制,建立部門數據資源共享系統,推進數據資源、信息員、服務基礎設施、基層為農服務體系等方面的共享。 |
縣氣象局、縣農委、縣林業局、縣水務局、縣國土房管局、縣民政局、縣交委 |
|
形成多元 融合的現代 農業氣象服務工作體系 |
3.建立氣象為農服務專家聯盟。組建由5-8名當地農業專家組成的農業氣象服務專家聯盟,建立服務制度,明確服務任務,提供必要的條件,支持專家聯盟利用氣象信息為農服務。 |
縣氣象局、縣農委、縣林業局 |
4.培育社會化農業氣象服務組織。在現代農業示范基地、農業園區、鄉鎮(街道)農業服務中心、新型社會化農業服務組織中,扶持和發展8個以上農業氣象服務站,通過對其提供技術支持和信息支持,開展氣象為農服務,擴大服務覆蓋面。 |
縣氣象局、縣農委、縣林業局 |
|
建設先進的 現代農業氣象技術支撐系統 |
5.建立農業氣象觀測系統。圍繞本地主導農業產業和特色農業產業,布設3個以上農業氣象觀測站點,開展農業氣象平行觀測,為農業氣象服務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撐。 |
縣氣象局、縣農委 |
6.建立農業氣象精細化智能服務平臺。建立主導產業農業氣象數據庫、專家知識庫、農業氣象指標體系和模型體系,制定規范的農業氣象服務周年方案,建立農用天氣預報、重大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作物關鍵期以及重大農業氣象災害調查評估業務,構建精細到鄉鎮(街道)以及專業大戶級的農業氣象服務產品系統。每年針對重大農業氣象災害及苗情、墑情,實時制作農業氣象專家訪談視頻節目,通過電視臺和其他渠道滾動播放,指導農民避災抗災。 |
縣氣象局、縣農委、縣林業局、縣電視臺 |
|
7.建立農業氣象環境監測與局部控制服務系統。結合當地特色效益農業避災增產的需要,依托物聯網技術和農業氣象技術建立農業氣象環境監測與局部控制服務系統,為農戶提供氣象環境監測與局部控制服務,減輕不利氣象條件帶來的影響和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
縣氣象局、縣農委、縣水務局 |
|
8.建立多渠道的直通式服務網絡。依托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臺和精細化智能農業氣象服務平臺,完善農業氣象服務終端、手機客戶端、訂制短信、微信、農村廣播、電子顯示屏等渠道,為農戶提供可選的多樣化的服務方式,提供便捷智能的農業氣象服務。 |
縣氣象局 |
|
形成廣覆蓋的“直通式”農業氣象服務 |
9.擴大“直通式”農業氣象服務受益面。建立農民合作社、專業大戶、農業企業、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基本信息數據庫,并建立農業氣象服務聯系,實現本地主導農業產業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直通式服務覆蓋率達到90%以上。 |
縣氣象局、縣農委、縣林業局 |
10.培育示范典型。建立一批服務示范戶、服務示范田或示范基地,探索農業氣象服務成效推廣機制,擴大應用成效,發揮現代農業氣象服務減輕災害損失、改善局部農業氣象環境、開發利用農業氣候資源的服務引領、示范效應。 |
縣氣象局、縣農委 |
|
創建工作 基礎扎實 |
11.創建標準化農業氣象服務檔案。包括農業氣象專業人員、農業氣象服務方案、農業氣象指標體系、農業氣象服務平臺、農業氣象適用技術、農業氣象服務示范田、多部門合作機制、“直通式”農業氣象服務、務效益評估等材料,有文字、照片、音頻、視頻等信息。 |
縣氣象局、縣農委、縣林業局 |